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恇懼的意思、恇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恇懼的解釋

恐懼;驚慌。《後漢書·王閎傳》:“時國無嗣主,内外恇懼。”《魏書·裴粲傳》:“合家恇懼,不測所以, 粲 更恬然,神色不變。”《續資治通鑒·宋甯宗嘉定三年》:“ 金 承平日久,驟聞 蒙古 用兵,人情恇懼,流言四起。”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 黎 恇懼不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恇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恇懼(拼音:kuāng jù)指恐懼、驚慌的情感狀态,常用于描述因面臨威脅、壓力或突發狀況而産生的内心不安。例如《後漢書》中“内外恇懼”即表達局勢動蕩時衆人的恐慌心理。

  2. 曆史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如《魏書》記載“合家恇懼”,形容家族成員因突發危機産生的集體驚慌;《續資治通鑒》提到蒙古用兵時“人情恇懼”,體現群體性恐慌情緒。

  3. 近現代語境
    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中“黎恇懼不語”,描述黎元洪在武昌起義時的畏懼表現,說明該詞亦用于近現代文本中。

  4. 情感層次與近義詞
    相較于一般“害怕”,“恇懼”更強調因未知或重大事件引發的深度不安,常見于書面語境。近義詞包括“恐懼”“惶恐”,但“恇懼”帶有更強烈的驚慌感。

  5. 使用場景與辨析
    需注意與“讻懼”(xiōng jù,驚懼不安)、“詟懼”(zhé jù,極端恐懼)等形近詞區分,三者雖均表恐懼,但程度和語境側重不同。

“恇懼”多用于描述因突發威脅或壓力導緻的強烈不安,兼具文學色彩和曆史語境特征。如需更多古籍例句,可參考《後漢書》《魏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恇懼:詞義及拆分

《恇懼》(kuāng jù)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對事物發生恐懼、害怕的狀态或心理。

拆分部首:心(xīn)+ 亡(wáng)。

拆分筆畫:共有14畫。

來源及古時漢字寫法

“恇懼”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漢語形音兼備字“恐懼”。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使用了“忄”(心的變體)代表恇,而“王”代表懼。

繁體字

《恇懼》的繁體字為「恇懼」。

例句

1. 對于恇懼的動物,我們應該保持距離。

2. 遇到不尋常的情況時,人們常常會感到恇懼。

組詞

1. 恇懼不安(表示非常害怕和不安)

2. 恇懼心理(指對某種事物或情況感到害怕的心理狀态)

近義詞

1. 慌張(形容在緊急或突然情況下失去冷靜,感到恐懼)

2. 害怕(表示對某種事物産生恐懼感)

反義詞

勇敢(表示不畏懼,敢于面對困難和危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