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主張為人處世宜守拙韬晦,莫作先行者。《老子》:“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後為遁世者奉作座右銘。 唐 李山甫 《遣懷》詩:“古道貴拙直,時事不足言。莫飲 盜泉 水,無為天下先。”
“無為天下先”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處世哲學,具體解釋如下:
指為人處世應保持守拙韬晦的态度,避免成為率先行動者。核心在于不争強好勝、不鋒芒畢露,強調以退為進的智慧。
源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即為此概念的源頭。
曆史上被遁世者奉為處世準則,唐代詩人李山甫在《遣懷》中寫道:“莫飲盜泉水,無為天下先”,體現了對世俗紛争的疏離态度。
雖源自古代,但其“不盲目争先”“注重内在修為”的思想,仍可應用于職場競争、人際交往等場景,提醒人們避免急功近利。
《無為天下先》是一句蘊含深意的成語,它源自于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思想。在這句成語中,“無為”意味着無所作為、不争不搶、不插手幹預。而“天下先”則表示能夠超越常态、引領他人。這句成語的含義是強調“無為而治”,即在無為中實現領先,達到卓越的境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的部首是“無”,筆畫數為三。
《為》的部首是“丶”,筆畫數為四。
《天》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四。
《下》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七。
《先》的部首是“八”,筆畫數為八。
來源:
這句成語最初出現在《道德經》中,被老子用來倡導無為而治的境界。後來,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廣泛應用于描述在不争不搶、不操心幹預的狀态下取得成功的人或事物。
繁體:無為天下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寫作:「無為天下先」。
例句:
1. 他總是能夠保持冷靜和淡定,正所謂“無為天下先”哩。
2. 擁有高度智慧的領導者懂得珍惜“無為天下先”的理念。
組詞:
無為、無事生非、無動于中、無為而治、無意義。
近義詞:
無為而治、無為而化、不争不搶、不作為。
反義詞:
積極進取、主動幹預、奮發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