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舉的意思、刺舉的詳細解釋
刺舉的解釋
(1).檢舉。《史記·田叔列傳》:“天下郡太守多為姦利, 三河 尤基,臣請先刺舉 三河 。”《資治通鑒·晉明帝太甯元年》:“ 氾公 糟粕書生,刺舉小才,不思國家大計。” 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傷人;舉者,招人之過。” 嚴複 《原強》:“祖宗之成憲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實力焉。于是而督責之令行,刺舉之政興。” 周振甫 注:“刺舉,派人刺探陰私加以舉發。”
(2).謂檢舉奸惡,舉薦有功。《魏書·術藝傳·張淵》:“執法刺舉於南端,五侯議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門,謂之執法。刺舉者,刺姦惡,舉有功。”
詞語分解
- 刺的解釋 刺 ì 用有尖的東西插入:刺繡。刺傷。刺殺。 * :刺客。被刺。行刺。 偵探,打聽:刺探。 用尖銳的話指出别人的壞處:諷刺。譏刺。 尖銳像針的東西:芒刺。魚刺。刺叢。 刺 ī 象聲詞:刺地滑了一跤。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
網絡擴展解釋
“刺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檢舉揭發
指對不法行為或奸惡之事進行偵察、揭露。例如《史記·田叔列傳》提到“刺舉三河”,即檢舉三河地區官員的腐敗行為。周振甫進一步注釋為“派人刺探陰私加以舉發”,強調其主動性。
-
檢舉與舉薦并重
在部分語境中,它兼具“揭露惡行”和“推薦有功之人”的雙重職能。如《魏書》記載“刺姦惡,舉有功”,體現對善惡的雙向監督。
二、曆史用法與出處
- 古代文獻中的體現
- 《資治通鑒》用“刺舉小才”批評僅關注瑣碎問題的監察行為。
- 清代嚴複《原強》提到“刺舉之政興”,指通過監察制度強化治理。
- 成語擴展
“刺舉無避”形容不畏強權、敢于鬥争,如“偵察揭發不法行為,不回避權勢”。
三、總結
“刺舉”的核心是通過監察手段維護社會秩序,既包含對惡行的揭露,也隱含對良善的舉薦。其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學術或特定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刺舉
【意思】刺舉(cì jǔ)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公開地批評、指責别人的言辭或行動。它通常表示對某個人或團體的不滿或不善意的挑戰。
【拆分部首和筆畫】刺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刀(邊刀部首,17畫)和舉(又稱為手部首,7畫)。總共需要24筆來書寫。
【來源】刺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常常以刺舉的方式進行争辯和辯論,以表達個人觀點和意見。現在,這個詞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公開批評和指責的行為。
【繁體】刺舉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刺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刺舉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它的基本意義和形狀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古代的文字記錄和文化遺産顯示出這個詞在古代社會中的存在和使用。
【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刺舉一詞的例句:
1. 他經常用刺舉的方式批評政府的不作為。
2. 她不喜歡刺舉别人,更喜歡通過建設性的對話解決問題。
3. 學術界經常發生針對理論、學說的刺舉争論。
【組詞】使用刺舉這個詞可以構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刺舉者、刺舉行為、刺舉評論等。
【近義詞】刺舉的近義詞可以是批評、指責、抨擊等。
【反義詞】刺舉的反義詞可以是表揚、贊賞、贊美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需了解更多,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