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步履緩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連城》:“途中, 連城 行蹇緩,裡餘輒一息;凡十餘息,始見裡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 席 故蹇緩,行數步,輒憇路側。”
“蹇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由“蹇”(行動困難、遲緩)和“緩”(緩慢)組合而成,形容行動遲緩、效率低下,常用于批評進展緩慢或态度不積極的狀态。例如:“項目推進蹇緩,需加快進度。”
文學語境中的具體表現
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蹇緩”多描述步履緩慢的細節。如《連城》篇提到“連城行蹇緩,裡餘辄一息”,以及《席方平》中“席故蹇緩,行數步辄憩路側”,均通過人物行走狀态體現動作的遲滞。
該詞既可泛指責備效率低下,也可具象化描寫行走緩慢,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用法偏書面化,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批評性表述。
《蹇緩》(jiǎn huǎn)這個詞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蹇(jiǎn)意思為行動不便、疾患使動作遲緩;緩(huǎn)意思為行動遲緩、不急不忙。
《蹇緩》中,蹇的部首是足,緩的部首是纟。蹇的總筆畫為12畫,緩的總筆畫為9畫。
《蹇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論語》中的一句話:“蹇謂:動作難、行動遲緩。” 這句話意味着人們行動遲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身體行動不便或疾患使得動作遲緩。
《蹇緩》的繁體字為「蹇緩」。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蹇和緩的寫法也有所不同。蹇在古時候書寫時,其字形中間的"⻊"字部分更加明顯,整體形狀更像是一個表示“行走”的姿勢;而緩的古代寫法中,緩字的下半部分更像紮栅門的樣子,表現了一種緩慢的動作。
1. 他的腳受傷了,所以走起路來很蹇緩。
2. 天氣酷熱,他緩緩地爬上山頂。
3. 他蹇緩地走向終點,但最終還是堅持到達了。
1. 蹇滞(jiǎnzhì):行動遲緩、不暢快。
2. 緩慢(huǎnmàn):行動或進行的速度慢。
3. 緩步(huǎnbù):慢慢地走。
1. 遲緩(chíhuǎn):行動緩慢、不迅速。
2. 遲鈍(chídùn):反應遲鈍、思考慢。
1. 敏捷(mǐnjié):行動迅速、敏銳。
2. 急迫(jípò):行動迅速、迫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