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傷憐憫。 漢 應劭 《風俗通·愆禮·大将軍掾燉煌宣度》:“論者既不匡糾,而雲觀過知仁,謂心之哀惻,終始一者也。” 清 顧炎武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藳葬》詩:“悲風下高原,父老為哀惻。”
“哀恻”是一個由“哀”和“恻”組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哀恻”是兼具悲傷與憐憫的雙重情感詞彙,多用于文學與曆史語境,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深層意涵。
哀恻,拼音àicè,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它表示對悲傷或痛苦的表達與共鳴,是一種充滿同情心和悲憫之情的感歎。通過表達對他人不幸遭遇的關切和痛心,哀恻凸顯了人性的溫暖和情感的共鳴。
哀恻的構成字是由三個部首組成:衣、月、口。其中,衣部表示身體,月部代表感情,口部表示聲音。通過這三個部首的組合,哀恻凸顯了人們因感同身受而感到痛心和傷感的情感态度。
哀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大宗師》一書中的故事。故事講述了莊子和他的朋友南郭子綦共同執教的德育編制學校,其中一名學生亡故。莊子為了表達對學生的痛心與懷念之情,用了“哀恻”這個詞語,形容此事的傷感與不舍。此後,這個詞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表達悲傷的一種常用詞彙。
哀恻在繁體字中是「哀惻」。除了簡體中文,繁體字是用于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傳統中國文化中的正式寫作文字。
在古時候,哀恻是通過不同的漢字寫法呈現。早期寫作中,哀恻的漢字寫作為「㱁」,後來也出現過「㰉」和「㱣」的寫法。這些不同的寫法都通過部首和字形的變化,表達了相同的涵義。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哀恻的應用:
1. 他忍不住哀恻地流下了眼淚。
2. 這個令人哀恻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
3. 在災難面前,人們表達出了對受災者的哀恻之情。
一些與哀恻相關的組詞有:同情、悲傷、痛心、憐憫等。這些詞語都能夠表達對他人痛苦的關切和同情之情。然而,哀恻與同情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強調的是共鳴和情感的傳遞。
與哀恻相反的詞語可以是歡愉、喜悅等。它們具有完全相反的含義,用于描述愉快和快樂的情感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