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mp;destroy] 沖撞,破壞,騷擾
叫嚣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1).橫行,騷擾。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 操 又特置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嚣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隸役者……隳突叫號,虎威斷九衢之路。” ********* 《北伐宣言》:“﹝ 曹錕 ﹞近復嗾其鷹犬,隳突 浙江 。”
(2).引申為放縱不羁。 林纾 《國朝文序》:“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無復規儉。”
“隳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古代文獻:
近現代擴展:
《辭海》曾釋為“破壞奔突”,但有學者認為此解釋未完全涵蓋“騷擾”的核心語義。實際使用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隳突”是帶有強烈負面色彩的動詞,需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理解。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可提供文本片段。
隳突(huī t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破壞、砍毀,形容物體被砸碎或毀損的情況。
隳突的部首是阝(阜),總共有11個筆畫。
隳突的來源較為簡單。隳音同“毀”,突指暴一直。“隳突”則意指破壞、打破、摧毀。
《康熙字典》中記載的繁體版本是「隳突」,與現代簡體字并無差别。
在古代,隳突的字形稍有不同。如《說文解字》中的古字形為“隳”,意為“破裂、毀壞”。不過,此古字形現已較少使用。
1. 飓風過後,整座城市一片隳突的景象。
2. 戰争的痛苦隳突着每一個家庭的生活。
隳滅、隳碎、凋隳
破碎、摧毀、毀壞
安撫、維修、修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