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豐年。 晉 陶潛 《有會而作》詩序:“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
(2).升于歲首。《舊唐書·音樂志三》:“玄鳥司春,蒼龍登歲。”
登歲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古籍用例與文字訓诂兩方面考察:
一、本義指谷物豐收之年(《漢語大詞典》) 《後漢書·陳忠傳》"登歲之功,不可卒暴"中,東漢學者李賢注"登謂五谷成熟",指莊稼成熟後完成年度農事。此用法源自"登"字甲骨文象形雙手捧豆獻祭,引申為谷物成熟,《說文解字》釋"登"為"上車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上升曰登",暗含收成歸倉之意。
二、引申指歲首起始(《辭源》修訂本) 《宋書·禮志》"三元登歲,萬國來賓"中,"登歲"與"三元"(正月初一)對應,指新年開端。此處"登"取《爾雅·釋诂》"登,陞也"的上升義,喻指時間進入新周期,《禮記·月令》鄭玄注"歲,謂太歲"佐證其與曆法關聯。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獻研究領域,如農業史著作常引《齊民要術》"登歲備糧"佐證古代倉儲制度,而《骈字類編》等類書則收錄其歲時文化内涵。
“登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豐年
指農作物豐收的年份。該釋義源自晉代陶潛的《有會而作》詩序:“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
例句:古文中常用“年登歲阜”形容五谷豐登、民生富足的狀态。
升于歲首
表示時間進入歲首(即一年的開端)。此用法可見于《舊唐書·音樂志三》:“玄鳥司春,蒼龍登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陶潛詩文等古籍。
阿上寶校儃伫伧荒遲頓怆動辭勞賜巧釣舩短縮垛募鵝掌楸偾發鋒殺富力拊掌改轍易途岡陵寡二少雙孤另另後腦海畫理蕙心纨質肩胛骨谫陋箭羽監閲接取兢慙旌嘉糾糾究味倦聽離人漫爛每度杪颠甯肅骈白牽牛诮厚切理會心輕財好施啓舷取求弱懦三獻玉升觞深廣神景疏遲胎養廷逆同心微芹顯露賢相現影挾細拿粗細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