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蠲符的意思、蠲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蠲符的解釋

免除賦役的憑證。《新五代史·雜傳十八·何澤》:“ 五代 之際,民苦於兵,往往因親疾以割股,或既喪而割乳廬墓,以規免州縣賦役。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戶部有蠲符, 開元 四年,敕諸郡取緊厚紙,背皆書某州某年及紙次第,長官管幹同署印記,竝送朝集,使上戶部本部官掌納,依次第用之,其貴重如此。一雲,在 唐 凡造此紙戶,與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蠲符"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兩個字“蠲”和“符”的本義及組合義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記載,其解釋如下:

一、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1. “蠲” (juān) 的本義:

    • 核心含義為免除、減免、清除。在古代文獻中,尤其常用于指免除賦稅、徭役或債務。例如:
      • 《說文解字》:“蠲,馬蠲也。從蟲,睘聲。似蜥蜴而大,有鱗,四足。” (此為本義,指一種蟲,但此義罕用)。
      • 《廣雅·釋诂三》:“蠲,除也。”
      • 《史記·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 (指廢除肉刑)。
      • 《漢書·元帝紀》:“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條奏毋有所諱。” (指減免賦稅)。
    • 引申義為清潔、使潔淨。如《詩·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 (鄭玄箋:“蠲,絜也。”)。
  2. “符” (fú) 的本義:

    • 核心含義為憑證、信物、契約。古代朝廷傳達命令、調兵遣将或作為身份證明的憑證,通常用竹、木、金、玉等制成,上書文字,剖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用時相合以為征信。例如:
      • 《說文解字》:“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遂行,至邺,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 (指兵符)。
    • 引申為符合、征兆、标記等義。
  3. “蠲符”的合成義:

    • 将“蠲”與“符”結合,“蠲符”特指古代官府頒發給百姓,用以證明其賦稅、徭役已被免除或享有特定豁免權的官方憑證或文書。它是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文件。
    • 其核心功能是作為免除義務(尤其是賦役)的官方證明。

二、 曆史背景與具體應用

三、 總結

“蠲符”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行政功能的古漢語詞彙: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對“蠲”和“符”的釋義提供了最詳盡、權威的古代文獻書證和義項分析,是解釋該詞的基礎。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提供了“蠲”和“符”在古代文獻中的常用義項及典型例句,有助于理解其結合後的含義。
  3.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及相關斷代史、制度史研究:在“賦役制度”、“蠲免”、“符”等條目下,提供了古代實施賦役蠲免的具體制度和操作方式的曆史背景,間接印證了“蠲符”類憑證存在的必然性和功能。(請注意,具體條目名稱可能略有差異,但相關制度内容涵蓋其中)。
  4. 《唐會要》、《宋會要輯稿》等政書: 這些記錄曆代典章制度的原始文獻中,常包含關于蠲免賦役的具體诏令和實施細節,是理解“蠲符”運作的一手史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蠲符(拼音:juān fú)是古代官府發放的免除賦役的憑證,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官府向特定群體發放的免稅或免役證明文件,主要用于減免賦稅或徭役義務。

  2. 曆史背景
    五代十國時期,因戰亂頻繁,百姓常通過極端方式(如割股療親、守孝廬墓等)争取蠲符以逃避賦役。據《新五代史》記載,當時戶部每年發放的蠲符數量龐大,側面反映了社會動蕩與民生疾苦。

  3. 文獻記載
    唐代已建立嚴格的蠲符管理制度,如開元四年規定:各州需用特制紙張制作蠲符,注明年份、序號,并由地方官員聯合籤印後統一上交戶部,按序使用。

  4. 相關延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其組詞形式單一,相關成語如“蠲敝崇善”等,多與政策調整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蠲符制度差異,可參考《新五代史·何澤傳》及宋代周煇《清波别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熬夜百稼邊岸濱綏鐵路步履采鳳隨鴉彩色攝影剗棄纏纡成吉思汗騁逐春曦釣師蝶泳隄山鬥鑼楯軒多寶槅法律效力繁花似錦飛行記錄儀膏梁纨袴孤臣古老錢禾心貨源绛唇矯舉脊觳金櫻稷牲峻急開緑燈考送李賀黎山老姆流匙柳煙旅獒面牆免試濔漫暝機迷眩仆區杞婦氣淩霄漢求饒邱嫂若茲三望扇汗梢兒詩侶筮筭宿望挽夫溫婉銜恤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