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鲈脍。 宋 范仲淹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太原 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鱸。” 宋 范成大 《崇德庙》诗:“滩平放溜日千里,已梦鱠鱸如雪堆。”
“鲙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鲙鲈(拼音:kuài lú)即“鲈脍”,指切细的鲈鱼肉,常用于描述江南地区的风味菜肴。该词由“鲙”(切细的鱼肉)和“鲈”(鲈鱼)组合而成,结构均为左右结构。
历史典故
源自《世说新语》中张翰(字季鹰)的典故:他在洛阳为官时,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遂辞官归乡。后人常用“鲙鲈”表达思乡之情或追求闲适生活的志趣。
诗词中的运用
“鲙鲈”不仅是美食的代称,更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常被用来隐喻对官场羁绊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其意象在文学中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世说新语》相关章节或宋代诗词集。
鲙鲈(kuài lú)是一个常用于形容江河湖泊中鲈鱼的词语。它的“鲙”是由“鱼”和“柰”两个部首组成,而“鲈”则是由“鱼”和“卢”两个部首组成。
“鲙”字的部首是由左边的“鱼”和右边的“柰”组成。它共有14画。
“鲈”字的部首是由左边的“鱼”和右边的“卢”组成。它共有11画。
“鲙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鲁南》中,用来形容鲈鱼的美味。这个词在繁体字中是“鱸魚”,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很多变体。一种古时候的写法是将“鲙鲈”写成“鰥魥”,其中“鰥”和“魥”是更早期的汉字形式。
1. 他烹饪出一道美味的鲙鲈汤,香气扑鼻。
2. 湖中的鲙鲈游动着,闪烁着它们的美丽。
组词:鲙鲈鱼、鲙鲈汤、鲙鲈美味。
近义词:鳕鱼、龙利鱼。
反义词:草鱼、鲵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