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匮乏。《晉書·周馥傳》:“方今王都罄乏,不可久居。”
罄乏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罄”與“乏”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完全耗盡、極度匮乏的狀态,多用于描述物資、財力或資源徹底短缺的情況。以下從釋義、字源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細說明:
《說文解字》釋為“器中空也”,本義指器皿空虛,引申為“用盡、耗盡”。如《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維罄之恥”,以瓶空喻資源枯竭。
《說文》注“反正為乏”,原指古代符節對合時的誤差,後泛指短缺、不足。《戰國策·齊策》有“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即“不使短缺”之意。
“罄乏”強調徹底枯竭而無補充餘地的程度,較單用“乏”更具嚴重性。如《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公私罄乏,民無赢儲”,指官民資財完全耗盡。
“室如縣罄,野無青草”,杜預注“罄”通“磬”,喻屋室空無所有。後世以“室如懸罄”形容貧困至極,與“罄乏”意近。
“公私罄乏,倉庫既空”,直指國庫與民間物資全面短缺。
“帑藏罄乏,百姓流離”,描述財政枯竭與民生困苦的關聯。
參考資料: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典籍原文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十三經注疏》。
“罄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罄乏”意為資源耗盡、極度匮乏,強調完全枯竭的狀态。例如《晉書·周馥傳》中提到:“方今王都罄乏,不可久居”,指都城物資極度短缺。
多用于形容物資、財力等嚴重短缺的書面語境,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晉書》等古籍原文。
八難三災碑工本同末離蟾宮谄媚槎丫憃昧傳形鹑衣鷇食黜逐帶銜燈毬調抟弟息二米發轸豐顱風移俗易高岡功名利祿絓累光照度海波橫難紅燭畫分怙過不悛溷索賤才匠氣精修稽若拘拳姱脩枯骨死草樂未央兩面政權量人木葉歕鼻旗氅清蒸秋社取慮肉感曬暖砂土省委蜃台事須瑣闼泰然沓集天吃星鐵闆一塊烏集之交無種下地小娘子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