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箕帚之使”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源自《韓詩外傳》卷九記載的典故:楚莊王派人攜重金聘請北郭先生為相,北郭先生回應:“臣有箕帚之使,願入計之。”意為需與妻子商議後再作決定。此處“箕帚之使”即指代妻子。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家庭角色的認知,兼具禮儀性與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韓詩外傳》原文。
《箕帚之使》是一個成語,它由兩個詞組成:箕和帚。箕帚之使是指人們利用箕帚這些簡單的工具來完成繁瑣的家務活,比喻做事情簡單而又重要。
箕字的部首是竹,共有8個筆畫。帚字的部首是巾,共有10個筆畫。
箕帚之使一詞首次見于《漢書·鄭綺傳》,意為用箕帚來實施政策。箕在繁體中仍然寫作「箕」,而帚在繁體中寫作「帚」。
在古代漢字中,箕的形狀像一個扁平的籃子,有四個腳;帚的形狀像一個有柄的掃帚。
1. 他是公司的箕帚之使,負責處理一些瑣碎的事務。
2.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發揮箕帚之使的能力,做好家務和日常工作。
箕帚 (jī zhǒu) - 指簡單卻重要的工具;
箕風 (jī fēng) - 指《詩經》中的一篇名為《箕》的詩;
箕座 (jī zuò) - 指箕星座的一部分;
箕舉 (jī jǔ) - 指拿着箕帚舉起來,比喻舉起希望。
近義詞:菜籃子、工具箱,指簡單而重要的東西。
反義詞:瑟瑟發抖、舉步維艱,指困難而重要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