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患與内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恤禮哀寇亂。” 鄭玄 注:“兵作於外為寇,作於内為亂。”《墨子·非樂上》:“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衆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并興,不可禁止也。”《漢書·天文志》:“寇亂在其野者亡地,以戰不勝。”
(2).侵擾。《後漢書·應奉傳》:“ 延熹 中, 武陵蠻 復寇亂 荊州 。”《周書·王勇傳》:“ 魏 永安 中, 萬俟丑奴 等寇亂 關 隴 , 勇 占募隨軍讨之。”
“寇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指國家或地區同時遭受外部侵略和内部叛亂。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常見,例如:
指外部勢力對某地進行武力侵犯或擾亂。例如: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亂或社會動蕩,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寇亂》造句例:“寇亂勢大,皆跨州連郡”(形容叛亂規模龐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寇亂(kòu luàn)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社會上盜匪橫行、百姓遭受侵擾的情況。它表示着社會秩序的混亂,人民生活的困苦。
寇(kòu)是由宀(寶蓋頭部)和區(qū)組成。
亂(luàn)是由乙(yǐ)和乚(mù)組成。
寇亂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鄘風·丙丁之什》中的《寇婚之什》中,描述了戰亂頻繁,人民生活陷入困苦的情景。
寇亂的繁體字為「寇亂」。
寇亂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寇亂」,寇字的上半部分是宀,表示寇人居住的房子,下半部分區是表示人群,象征群寇。
近年來,社會上的寇亂現象不斷增加。
寇胥(kòu xū):指居于邊境地區為寇的人。
亂臣(luàn chén):指背叛君主、作亂的官員。
寇盜(kòu dào):指作壞事的盜賊。
亂象(luàn xiàng):指社會秩序混亂、情況惡劣的現象。
混亂、動蕩、騷亂
安甯、穩定、秩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