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庭議的意思、庭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庭議的解釋

(1).議事于朝廷。庭,通“ 廷 ”。《漢書·匈奴傳》:“ 高皇後 嘗忿 匈奴 ,羣臣庭議, 樊噲 請以十萬衆橫行 匈奴 中, 季布 曰:‘ 噲 可斬也,妄阿順指!’”

(2).指朝廷的決策。 唐 柳宗元 《柳州賀破東平表》:“庭議既得,廟謨必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庭議(tíng yì)是漢語中的曆史政治術語,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商議國家大事的決策形式,核心含義為“朝廷議事”。其具體釋義與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構成

    • 庭:指“朝廷”,即帝王理政的場所。
    • 議:指“商議”“讨論政事”。

      合稱指在朝堂上公開讨論國家事務的行為,多見于秦漢至明清的官方文書。

  2. 制度屬性

    庭議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決策機制,通常由皇帝主持,百官按官職參與辯論,最終由皇帝裁定結果。例如漢代“廷議”制度中,三公九卿需對邊疆戰事、律法修訂等重大議題提出對策。


二、核心特征

  1. 參與主體

    皇帝為最高裁決者,參與者包括宰相、六部尚書、禦史大夫等重臣。唐代後逐漸形成“朝議”與“部議”分級制度,重要國事需經庭議決策。

  2. 讨論内容

    涵蓋軍事策略(如出兵征伐)、律法修訂(如《唐律疏議》制定)、禮儀典制(如祭祀儀程)及官員任免等,見載于《史記》《漢書》等史料。

  3. 曆史演變

    • 秦漢時期:廷議制度化,如秦始皇“焚書”事件曾召集群臣庭議。
    • 唐宋時期:發展為“常參”(日常朝會)與“大議”(重大事務)分軌制。
    • 明清時期:内閣與六部主導庭議,但皇權幹預增強,如明代“大禮議”事件。

三、現代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庭議”一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描述古代政治場景。例如:

“劇中再現了康熙帝主持庭議平定三藩之亂的朝堂交鋒。”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定義“庭議”為“朝廷集議政事”,引《後漢書·禮儀志》注。
  2. 《辭源》(第三版):詳述漢代廷議程式,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案例。
  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劉澤華著):分析唐宋庭議制度的分級運作機制。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書目版本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庭議”是古代政治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議事于朝廷
    “庭”通“廷”,指在朝廷中讨論政事。例如《漢書·匈奴傳》記載,漢高皇後因匈奴問題召集群臣商議,樊哙提議率軍讨伐,但季布認為此舉不妥。此類讨論多涉及國家重大事務,如戰争、政策制定等。

  2. 朝廷的決策
    引申為朝廷形成的正式決議。唐代柳宗元在《柳州賀破東平表》中寫道“庭議既得,廟谟必臧”,即指朝廷決策得當後,國家戰略方能成功。

其他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

白紗帽伴娘剝殼比日鄙識波斯貓參譚春台戲麤弱單夫隻婦谠切當月錢都郡扼吭鳳戢風匣複婚高懸秦鏡根株牽連苟全性命毫不經意畫力搰拉禍讟绛英極苦金磾香金鼠之變金烏久固軍機科鬥篆寬怠勞叨厘損六瑚攣綴黴瘠門對泯然民資譬媲淺學拳局熱毛子馬桑實三會上首攝牒十二象霜根水火爐水印肅括鐵炮屯溜子外生猥衰污薉細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