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以承墊杯碗等,起平穩、隔熱作用的器皿。形狀多種。始用于 唐 ,流行至今。《景德傳燈錄·松山和尚》:“一日命 龐居士 喫茶,居士舉起托子雲:‘人人盡有分,因什麼道不得?’”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托子》:“席上,諸公隻服褙子, 文龍 以失禮居末座。供茶, 文龍 故以托子堕地,諸公戲以失禮。 文龍 曰:‘先生失衣,學生落托。’衆為一笑。”
“托子”是一個具有曆史延續性的器物名稱,其含義和用途在不同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用于承墊杯、碗等器皿的輔助工具,主要功能是隔熱、防滑、保持平穩。形狀多樣,常見于茶具或餐具中。
作為傳統生活用具,托子反映了古代飲食禮儀和手工藝發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體現其日常性與實用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不同時期的形制演變,可參考《景德傳燈錄》《警世通言》等文獻原文。
托子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多被用作名詞,表示一種用于給重物提供支撐或援助的物體。它可以是一個腳踏或手把,用于幫助人們搬運重物時減輕身體負擔。
托子的部首是手部(扌)和木(木),它的總筆畫數為5畫。
托子一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它由手部作為部首并攜帶了“提攜、擡舉”的本義,而木部則表示物體的實體。結合起來,托子表示用手來提攜物體的一種輔助用具。
在繁體漢字中,托子的寫法為「拖子」,字形整體相似,隻是部分筆畫的書寫方式有所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托子的字形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的金文中,托子的形狀更加簡樸,呈方形,表示了物體的提攜之意。
1. 他用托子幫助搬運了一大箱書籍。
2. 她用托子支撐着沉重的行李,走上了樓梯。
托盤、托運、托舉、托付、托管、托底
搬運工具、起重機、吊車
重物、負重、壓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