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攔擋約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若使急性人及小兒者,攔約不得,必有打傷之災。”
“攔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攔約”由“攔”(阻擋)和“約”(約束)組成,核心含義為攔擋約束,指通過外力限制人或物的行動。例如《齊民要術·養羊》中提到:“若使急性人及小兒者,攔約不得,必有打傷之災。”,這裡指對急躁者或孩童進行約束,避免傷害牲畜。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齊民要術》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攔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其中“攔”是動詞,意思是阻擋、阻止;“約”是名詞,意思是約會、會面。
“攔”字拆分部首是手,總計有8畫。而“約”字拆分部首是纟(織字邊旁),總計有7畫。
《攔約》這個詞是從古代文獻中演化而來,最早出現在《禹貢·山川》篇中,具體用法是指阻擋、阻攔人或人群的行動,後來逐漸引申為阻止或攔截某個人的會面或約會。
在繁體字中,攔約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攔約的寫法也有一些差異。例如,《說文解字》中“攔”字寫作“欔”,而“約”字寫作“約”,不過發音和意思仍然一緻。
1. 由于突發的暴雨,交警攔約了她的出門計劃。
2. 在他急需交代重要事情的時候,總是有人攔約。
攔路、約束、攔截、約定、攔截
阻擋、阻止、妨礙、攔阻
放行、接納、容許、允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