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乱的意思、寇乱的详细解释
寇乱的解释
(1).外患与内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 郑玄 注:“兵作於外为寇,作於内为乱。”《墨子·非乐上》:“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汉书·天文志》:“寇乱在其野者亡地,以战不胜。”
(2).侵扰。《后汉书·应奉传》:“ 延熹 中, 武陵蛮 復寇乱 荆州 。”《周书·王勇传》:“ 魏 永安 中, 万俟丑奴 等寇乱 关 陇 , 勇 占募随军讨之。”
词语分解
- 寇的解释 寇 ò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侵略者来侵犯:寇边。 姓。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乱的解释 乱 (亂) à 没有秩序:乱套。紊乱。凌乱。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乱世。政乱。平乱。乱邦不居。 混淆: * 。败常乱俗。 任意随便:乱吃。乱跑。 男女关系不正当: * 。 横渡:乱流。 治理:乱臣。
专业解析
寇乱,汉语复合词,由“寇”与“乱”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由外敌入侵或内部暴徒引发的劫掠、破坏与动荡局面。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 词义解析
-
本义:外患与内乱
- 寇: 本指入侵劫掠的敌人、盗匪。《说文解字》释“寇”为“暴也”,指强暴劫掠的行为。引申为入侵者、盗贼。
- 乱: 指社会秩序崩溃、动荡不安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乱”为“治也”(此“治”为反训,意为“不治”),即无秩序、混乱。
- 合义: “寇乱”结合二者,特指因外敌入侵(寇)或内部叛乱、劫掠(亦可视作寇)所导致的社会大动乱(乱)。它强调这种混乱是由武力劫掠或武装冲突直接引发的。
-
引申义:战祸与劫难
- 在具体语境中,“寇乱”常用来指代战争、兵灾、匪患等造成大规模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事件。它不仅是秩序的混乱,更伴随着杀戮、掠夺、焚烧等暴行,是深重的社会灾难。
二、 历史与文献中的用法
“寇乱”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用以描述历史上的战乱时期:
- 如指代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及随后的军阀混战。
- 描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及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五胡乱华”。
- 泛指历史上任何外敌大规模入侵或内部大规模武装叛乱引发的长期动荡时期,如唐末藩镇割据、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等。
三、 现代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寇乱”一词的使用频率降低,更多出现在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中。其含义仍聚焦于由武装入侵或暴动引发的严重社会动乱和灾难,带有鲜明的历史感和对战争、暴力破坏的否定色彩。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寇”、“乱”及“寇乱”词条的阐释。
- 汉字字源解析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历史用例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及相关断代史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寇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个义项:
1.外患与内乱
指国家或地区同时遭受外部侵略和内部叛乱。这一用法在古典文献中常见,例如:
- 《周礼·春官·大宗伯》提到“以恤礼哀寇乱”,郑玄注解为“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
- 《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描述何氏家族为抵御寇乱而筑坞自保。
- 《墨子·非乐上》将“寇乱”与“盗贼”并提,强调社会动荡的复杂性。
2.侵扰、劫掠
指外部势力对某地进行武力侵犯或扰乱。例如:
- 《后汉书·应奉传》记载“武陵蛮复寇乱荆州”,即指蛮族侵扰荆州地区。
- 《周书·王勇传》提到北魏时期万俟丑奴等势力“寇乱关陇”。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乱或社会动荡,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寇乱》造句例:“寇乱势大,皆跨州连郡”(形容叛乱规模庞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证沧漭唱针谄头吃化雌守得便垫喘儿动转房差飞电非方甘寝告朔孤诣航线荒躭见智见仁搅裹姐儿秸杆开伙抗身趷塔勒铭连州比县嫚易没摆拨明孝陵南北内服女岐篇句平潮辟头俏簇器二不匮青蝇点素秋科容光三疾森悚森邃商夷赏意潸泪邵阳市圣库拾翻史阁戍角树胶田坡图德土妓握镜五尺之孤香花显诤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