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日中則昃 ”。《戰國策·秦策三》:“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臣聞峻高者隤,茂葉者摧,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不并盛,五行不俱馳。陰陽更倡,氣有盛衰。”
“日中則移”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ì zhōng zé yí,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事物發展到極盛階段後,必然逐漸轉向衰落,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
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太陽升至正午最高點後便開始西斜,引申為事物達到頂峰後必然走向衰敗,強調盛極而衰的自然規律。
出處與典故
出自《戰國策·秦策三》:“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漢代趙晔《吳越春秋》中也引用此句,進一步說明陰陽盛衰的循環規律。
深層含義
成語通過自然現象(日、月運行)類比人事,提醒人們居安思危,避免因過度追求極緻而陷入困境,與“月滿則虧”“物極必反”等思想相通。
用法與結構
文化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總結,常用于警示世人謙遜守中,避免驕滿。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戰國策》《吳越春秋》等典籍原文。
意思:《日中則移》是一個成語,意味着太陽發出的光芒是源源不斷移動的。
拆分部首:成語《日中則移》的拆分部首是“日”和“中”。
筆畫:成語《日中則移》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日中則移》一詞源自《孟子·盡心上》:“日中必移,江海而大”。它形容太陽每日從東升到西落,光芒不斷移動。
繁體:《日中則移》的繁體字為「日中則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日中則移》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仍然是太陽的光芒移動。
例句:他的見解就像太陽的光芒,《日中則移》。
組詞:日出、日落、太陽、移動。
近義詞:日落西山、日移影動。
反義詞:太陽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