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聚,聚會。 宋 沉遼 《寄題譚氏需亭》詩:“宴樂乃餘事,文華相慱約。”
關于“慱約”的詞義解釋如下:
慱約(tuán yuē)
指團聚、聚會的意思,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該詞由“慱”(通“團”)和“約”(約定、聚集)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人群或事物的聚集狀态。
需注意與另一形近詞“汋約(yuè yuē)”區分:
後者出自《楚辭》,意為姿态柔媚,如《哀郢》中“外承歡之汋約兮”即形容柔美姿态。兩詞雖字形相近,但讀音、含義均不同。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
《慱約》這個詞意思是指以酒席為契機而達成的約定或協議。當某些特殊場合或重要事務需要商讨并達成一定約定時,人們通常會在一起舉行酒宴,以此作為互相信任和達成共識的方式。
《慱約》的部首是心(xīn)和纟(mí)。它的拆分筆畫為17畫。
《慱約》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在古代宴席上結識的人們為了表示誠意和友好而達成的口頭約定,并演變為書面記錄的一種表示。
《慱約》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櫥約」。
在古代漢字中,《慱約》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約定的本質是相似的。
1. 在重要的合作項目中,雙方通過舉行盛大的宴會達成了一項慱約。
2. 在中國傳統婚禮上,新郎新娘和兩家父母之間會進行一次慱約,以表達雙方親家之間的信任和合作。
組詞:籤約、協約、訂約、合約、契約
近義詞:盟約、約定、協議、合同、承諾
反義詞:背約、違約、不履行、失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