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oo on using the personal names of emperors,one’s elders,etc.] 封建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1).回避;避忌。《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終始,則不知所倣依;言終始而不明天地四時,則不知所避諱。” 唐 張鷟 《遊仙窟》:“下官起,諮請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拟申論,猶自不敢即道,請五嫂處分。’五嫂曰:‘但道不須避諱。’”《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 小鴉兒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諱。”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2).謂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 桓公 名 白 ,博有五皓之稱; 厲王 名 長 ,琴有修短之目。”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而 唐 馮宿 父名 子華 ,及出為 華州 刺史,乃以避諱不拜。” 郭沫若 《蒲劍集·屈原考》:“ 始皇 名 政 ,别人一定要避諱。”
(3).修辭學上辭格之一。說話時遇有觸犯忌諱的事物,不直說該事該物,而用旁的話來委婉地表述。
“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指在語言或文字中避免直接提及君主、尊長等人的名字,以維護等級制度和倫理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避諱分為兩種讀音和含義:
曆史淵源
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曲禮上》記載了相關規範,漢代後逐漸制度化。
國諱(公諱)
對當朝及曆代皇帝名字的避諱,如唐代避“民”字(因唐太宗名“世民”)。
家諱(私諱)
家族内部對長輩名字的避諱,如司馬遷父名“談”,《史記》中改“談”為“同”。
聖諱
對孔子、孟子等聖賢名字的避諱,如清代将“丘”(孔子名)改為“邱”。
改字法
用同義或近義字替代,如漢文帝名“恒”,《史記》改“恒山”為“常山”。
空字法
書寫時留空或标注“諱”字,如《宋書》中“■祖”代指南朝宋武帝劉裕。
缺筆法
少寫筆畫,如清康熙帝名“玄烨”,“玄”字末筆省略。
文化影響
導緻古籍文字混亂,如《史記》因避諱多次修改地名、人名。
社會矛盾
嚴苛避諱引發糾紛,如唐代詩人李賀因父名“晉肅”被剝奪科舉資格(“晉”與“進”同音)。
當代避諱已無強制約束,但仍保留在語言禁忌中,如避免直呼長輩姓名或使用不雅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避諱的具體案例或演變過程,可參考《禮記》《顔氏家訓》等古籍,或查閱網頁中的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