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制,王城外百裡郊内分鄉,二百裡至三百裡為稍。後因以“鄉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區。《隋書·禮儀志三》:“ 後周 仲春教振旅,大司馬建大麾於萊田之所。鄉稍之官,以旂物鼓鐸鉦鐃,各帥其人而緻。”
“鄉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周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鄉稍(拼音:xiāng shāo)指周代王城外的區域劃分。根據周制,王城外的百裡範圍内稱為“郊”,郊内劃分為“鄉”;而距離王城二百裡至三百裡的區域則稱為“稍”。後世将“鄉”與“稍”合稱,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區。
行政區劃來源
周代以王城為中心,按距離劃分行政區域:
詞義演變
隨着時間推移,“鄉稍”逐漸脫離具體地理範圍,成為都城周邊地區的泛稱,與“城”形成空間上的對應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政區劃,可參考《周禮》或《隋書》等典籍。
鄉稍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表示鄉村的一角或邊邊角角的地方。它是由“鄉”和“稍”兩個字組成。
“鄉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鄉”的部首是“土”,而“稍”的部首是“禾”。它的筆畫數分别為“8”和“11”。
“鄉稍”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來描述農村中的邊遠地帶或偏僻角落。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出現頻繁,如《世說新語》中有“鄉稍之徒”之句。
“鄉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筆畫結構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是,“鄉稍”這兩個字的字形在古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與現代寫法基本類似,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略有差異。
1. 在這個鄉稍裡,人們過着甯靜而樸素的生活。
2. 遠離城市的鄉稍常常被人們稱為人間世外桃源。
3. 他們住在鄉稍的邊邊角角,享受着大自然的甯靜與純淨。
組詞:鄉村、稍縱即逝、稍息、稍事休息、稍微
近義詞:鄉野、農村、邊遠地區
反義詞:城市、市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