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風的意思、節風的詳細解釋
節風的解釋
操守品格。《人民日報》1984.1.5:“ 周6*恩6*來 同志又誠懇地說:‘……救國會的抗 日 主張,和我們是一緻的,愛國七君子的節風,我是很佩服的。’”
詞語分解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節氣。節令。 紀念日或慶祝宴樂的日子:節日。 禮度:禮節。 音調高低緩急的限度:節奏。節拍。節律。 操守:節操。晚節。變節。高風亮節(高尚的品德和節操)。 省減,限制:節省。節制。開源節流。 略去,
- 風的解釋 風 (風) ē 空氣流動的現象。氣象學特指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動:風向。風速。風級。風險。風波(喻糾紛或亂子)。風雨如磐(a.指風雨不斷,天色黑暗,給人以重壓的感覺;b.喻**或境地艱難)。風花雪月(喻堆砌詞藻,内容貧乏的的詩文)。 像風那樣迅速、普遍的:風潮。風靡一時。風馳電掣。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禮節、習俗:風氣。風習。風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風尚(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 消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節風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節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操守品格”,常用于描述人的道德修養或行為準則。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節風”由“節”與“風”組合而成:
- “節”:本義為約束、節制(如“節制行為”),引申為氣節、操守。
- “風”:指言行态度或品格風範(如“作風”“風骨”)。
組合後表示通過自我約束體現出的品格與操守,強調道德層面的堅守。
二、曆史用例
該詞曾出現在曆史語境中。例如周恩來在評價“愛國七君子”時提到:“救國會的抗日主張和我們是一緻的,愛國七君子的節風,我是很佩服的。”。此處“節風”特指七君子在抗日救國中表現出的堅定品格。
三、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多用于褒揚人物品格,如“他一生清廉,節風高潔”。
- 傳統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修辭場景。
四、相關辨析
- 近義詞:風骨、氣節、操守
- 區别:“節風”更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形成的品格,而“風骨”側重内在精神特質,“氣節”多指民族大義中的堅守。
五、例句參考
- “公職人員需時刻節風,恪守職責。”
- “早春時節風搖柳動,春雨如甘露滋潤萬物。”(注:此句為自然描寫,非本義用法)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人民日報》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風的意思
節風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典籍,它的基本意思是指遵守規矩、守紀律。具體而言,節風是要求人們恪守傳統禮儀、守德行事,在言談舉止之間體現出一種莊重、恭敬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節風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節(jíe)和風(fēng)。
節的部首是⺈(肉字旁),它由五畫組成;風的部首是⻍(風字旁),由八畫組成。
來源
節風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繩法》一篇中,它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儒家強調人的修養與禮儀之間的關系,注重秩序和規範,并倡導人們要從小事做起,做到言行一緻。因此,節風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繁體
節風的繁體字是節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節風的漢字寫作節風,其中節的部首是⺥而非⺈,而風的部首是⻑而非⻍。
例句
他對待長輩非常恭敬,言行舉止都能體現出很好的節風。
組詞
節氣、節約、風度、風采等。
近義詞
守禮、守儀、循規蹈矩等。
反義詞
不守禮、不守約、隨意、放任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