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止的意思、寄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止的解釋

猶寄住,寄居。《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 漢 鄭玄 注:“羇旅,過行寄止者。”《後漢書·列女傳·姜詩妻》:“妻乃寄止鄰舍,晝紡夜績。”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洛陽 無主人,鄉裡無田宅,寄止靈臺,或十日不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暫時停留或寄居某處,強調臨時性、非永久性的居留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基本釋義

  1. 暫居落腳

    指短期停留或借住某地,常因旅途、避難等客觀原因無法久留。

    例:《後漢書·獨行傳》載:“(李業)避亂荊州,寄止于劉表。”(意為李業為躲避戰亂暫居劉表處)。

  2. 臨時安頓

    引申為将人或物暫時安置于某處,含依托、寄存之意。

    例:《南齊書·孝義傳》雲:“家貧無宅,寄止佛寺。”(描述因貧困借住寺廟)。


二、用法特點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為“暫時栖身;寄居”,引《晉書·郗鑒傳》“避難南行,寄止鄉裡”為例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其動詞屬性,釋義“臨時停留居住”,并收錄宋代筆記用例。


四、語義演變

該詞盛行于漢魏至唐宋文獻,明清後漸少用,現代漢語中被“暫住”“借宿”等替代,但仍保留于古籍研究與文學創作中,體現古典叙事的簡潔性與情境感。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依據權威工具書紙質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寄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寄止(拼音:jì zhǐ,注音:ㄐㄧˋ ㄓˇ)指“寄住”或“寄居”,即暫時依附他人或他處居住。該詞多用于描述因無固定居所而暫居他處的狀态。


二、引證與古籍用例

  1. 《周禮》鄭玄注
    漢代鄭玄在注釋《周禮·地官·遺人》時提到:“羇旅,過行寄止者”,指旅途中臨時借宿的人。
  2. 《後漢書·列女傳》
    記載姜詩之妻“寄止鄰舍,晝紡夜績”,描述她因故暫居鄰家的情景。
  3. 《水經注·穀水》
    北魏郦道元提到洛陽有人“寄止靈臺,或十日不炊”,反映戰亂中無家可歸者的困境。

三、用法說明


四、總結

“寄止”一詞承載了古代社會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态,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锵抱拙罷瘵八字沒見一撇迸絶辨日兵法才鋒嘈嘈哜哜長解讒兇撤換崇階啜哺酢敗大撈一把東土遏絕犯違阜盛革刬公信光彩耀目黑檎和心回敬灰炮呼突交施街壘解绶祭陌金绯謹慎局迫闊積哭窮料絲镫論說淪墜羅截濾砂煤炲門舘拿腔女宗清評窮鳥入懷拳勇阙觀熱飯荏染盛道肆芳司公縮頭天光雲影天女香燕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