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鄉試中式的人。 明 清 稱舉人。 清 侯方域 《吳伯裔伯胤傳》:“ 胤 早舉明經,為鄉進士。”
“鄉進士”是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鄉進士”指鄉試中式的考生,即通過省級科舉考試(鄉試)的人,明清時期正式稱為舉人。這一稱呼并非官方正式名稱,而是民間或文獻中對舉人的雅稱,可能因“進士”一詞更具聲望而被借用。
鄉試地位
鄉試是科舉三級考試(鄉試、會試、殿試)中的第一級,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由布政使司主持。通過者稱為舉人,具備參加會試的資格。
與進士的區别
部分資料提到“鄉進士”作為成語,比喻在小範圍内有名望,但在更大環境中缺乏影響力的人。例如某人在地方享有聲譽,卻未能在全國性考試或更高平台取得成就。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古典文獻中較少見。
清代侯方域在《吳伯裔伯胤傳》中記載:“胤早舉明經,為鄉進士”,印證了該詞在明清時期的實際使用。
“鄉進士”本質是舉人的别稱,反映科舉時代功名等級制度。其引申的比喻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但核心仍指向鄉試中式的身份。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清科舉制度研究》等專著。
《鄉進士》是指鄉村中考取進士科舉的人,意味着他們在鄉間取得了同樣的成就和地位。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鄉進士是指脫離了封建城市考場束縛,在鄉村中取得了進士頭銜的人。
《鄉進士》一詞的拆分部首為“鄉”和“士”,部首分别為“丿”和“士”。它們的筆畫分别是2畫和3畫。
《鄉進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時期,它描述了一個在鄉村中取得進士頭銜的人。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鄕進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鄉進士還有其他的寫法方式。其中一種寫法是将“鄉”寫作“鄕”,鄕進士。另外一種寫法是完全使用繁體字,「鄉進士」。
1. 他出身民間,是一位鄉進士,以實際貢獻獲得了社會的尊重。
2. 這個小村莊竟然培養出了一位鄉進士,為整個村莊争光了。
1. 鄉村
2. 進士科
3. 科舉
士子、舉人、貢士
京進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