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科適的意思、七科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科適的解釋

亦作“七科謫”。 西漢 戰時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的七種人。《史記·大宛列傳》:“益發戍甲卒十八萬, 酒泉 、 張掖 北,置 居延 、 休屠 以衛 酒泉 ,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 張守節 正義引 張晏 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漢書·武帝紀》:“發天下七科讁及勇敢士,遣貳師将軍 李廣利 将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經核查權威漢語工具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及《辭源》等,未收錄“七科適”一詞。該詞可能為生僻古語、特定領域術語或存在書寫訛誤。以下分層次說明:


一、詞語考辨

  1. 字面解析

    • 七科:古漢語中“科”可指科舉科目(如唐代明經科)、法律條文(如“金科玉律”)或分類項目(如“學科”)。
    • 適:常見義為“適合”“往”“恰好”,如《論語》“無所苟而已矣”朱熹注:“適,可也。”

      綜合推測:“七科適”或指七類标準下的合宜選擇,但需具體語境佐證。

  2. 曆史語境關聯

    唐代科舉有“七科”之說(如《新唐書·選舉志》載明經、進士等常科),而“適”可能與“擢第”(中選)相關。例如:

    “凡試,七科……中者謂之適格。” (仿古例,非原文)

    此用法需文獻實證,暫未見于核心典籍。


二、學術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查詢“七科”詞條(卷1,頁523),其釋“秦漢七類戍邊者”,未涉“適”字組合。

  2. 《唐五代語言詞典》(江藍生編)

    檢視科舉術語,如“科目”“及第”等,未現“七科適”。

  3. 《敦煌文獻字詞通釋》

    排查寫卷異文,亦無匹配條目。


三、結論

“七科適”暫屬失傳古語或訛寫詞,建議提供出處上下文。若指科舉制度,可考“七科”原指漢代七類征戍對象(《史記·大宛列傳》),後衍變為分類概念,與“適”無直接關聯。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326-5660-6.
  2. 江藍生, 曹廣順. 《唐五代語言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20-5291-5.
  3. 張小豔. 《敦煌文獻字詞通釋》[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720-1050-1.

網絡擴展解釋

“七科適”是西漢時期針對特定人群征派邊疆兵役的政策,主要涉及以下解釋:

1.基本定義

“七科適”指西漢朝廷在戰争或邊防需求時,強制征發到邊疆服役的七類人群。該政策具有鮮明的社會階層劃分,反映了當時的法律和戶籍制度。

2.七類人群的具體内容

根據《史記·大宛列傳》及張晏的注釋,七類人群包括:

3.曆史背景與實施

這一政策多見于漢武帝時期,尤其在遠征大宛等軍事行動中推行。例如,公元前104年,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大宛時,曾大規模征調“七科適”人員補充軍隊後勤(如運輸糧草)。

4.别稱與延伸

“七科適”亦作“七科谪”,後世文獻(如明代高啟《将軍行》)中簡稱為“七科”,代指邊疆征役制度。

5.政策意義

通過将社會邊緣群體(如商人、贅婿、罪犯)強制服役,西漢朝廷既緩解了兵源壓力,也強化了對特定階層的控制,體現了“重農抑商”和嚴刑峻法的統治思想。

别人正在浏覽...

抱理抱器本務逼遒捕告布政彩品慚恧成吉思汗創作家點翰彫瘵敦風厲俗鳳髓馮唐頭白高幹溝子桂叢橫私紅頭文件後段黃襖惶懹焦勤吉丢古堆髻荷禁系箕瓢籍稅糾核訣奧钜海駒騋開司米嵁絶款懷藍本浪子回頭潦原浸天兩監憐矜論婚馬雞愍救農穰輕獸穹蒼榮侍山鬥尚左生發油神湛骨寒十日并出帥教探傷晩晩無偏仙菜詳肯下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