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請示。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酬答書劄》:“如鄰邑同寅,鄰紳遠友,差人投書,著柬房置簿,挨次登號,先具稟單讨示。”
“讨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讨示”意為請示,指下級或晚輩向上級、尊長請求指示或批準。該詞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書信往來中,體現對上級的尊重與程式規範。
主要見于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莅任·酬答書劄》:
“如鄰邑同寅,鄰紳遠友,差人投書,著柬房置簿,挨次登號,先具稟單讨示。”
此處描述處理鄰縣或友人信函時,需先通過書面請示确定處理方式,反映古代行政流程的嚴謹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屬于曆史詞彙,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文獻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請示”“報批”等現代術語替代。
讨示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漢字詞語。下面将介紹讨示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讨示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示,其中讠為左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讨示是一個造字偏旁,意為請求或尋求、推尋。它在古代常用于表示人們追尋真理、求學、探索學問等含義。在繁體字中,讨示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讨示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西漢時期,讨示的寫法為「討示」。
以下是一些包含讨示的例句:
1. 他在漫長的探索中讨示出了新的學術觀點。
2. 我們需要讨示各種途徑和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3. 這篇文章将讨示人類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和讨示相關的組詞有:
1. 讨論:指在一定的範圍内進行交流和辯論,以達到共識。
2. 表示:意為揭示、闡明、展示,用于表示事物的本質或含義。
3. 尋求:表示主動追求、探索、尋找。
與讨示近義詞有:
1. 探索:意為勘察、探察、探求,強調對未知領域的主動探索。
2. 推究:意為推求、追究,強調基于事實和證據進行推理。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