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刻峭 ”。
關于“刻陗”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高峻挺拔
多用于形容山勢或建築陡峭險峻,如《昭明文選·張衡·西京賦》中“下刻陗其若削”,指山崖如刀削般陡立。
嚴酷苛刻
可引申為形容性格、法令或社會風氣的嚴厲冷酷,如“刻陗之政”指嚴苛的統治手段。
文筆峻拔
在文學創作中,形容文章風格剛健有力、鋒芒畢露,具有強烈的表現力。
二、補充說明
建議:因該詞生僻且現代使用頻率極低,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昭明文選》《說文解字》等古籍。
刻陗,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由“刂”和“夂”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6個筆畫。
刻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書字形,當時的寫法為刄夊。在繁體字中,刻陗的寫法為刻陹。
刻陗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有一些變體和異體字。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刻陗的寫法為刄舟。不同的書法和手寫習慣也會導緻刻陗的寫法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刻陗的例句:
1. 她用刻陗刻下了一首詩。
2. 刻陗成文,耐人尋味。
刻陗在構成詞語時可以充當詞根,與其他字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一些常見的刻陗相關的組詞有:
1. 刻苦:形容人勤奮努力、吃苦耐勞。
2. 陗刻:指用刻刀雕刻圖案或文字。
3. 刻意:指故意或特意做某事。
4. 刻闆:形容固定而不靈活。
5. 刻薄:形容心胸狹窄,對人冷淡刻薄。
刻陗的近義詞是“刻削”,也是一個由“刂”和“力”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意思是用力刮削或鑿砍。
刻陗的反義詞是“缺”,意為不足、不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