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唐 李郢 《贈羽林将軍》詩:“惟有 桓伊 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殘陽。” 宋 賀鑄 《憶仙姿》詞:“半醉倚迷樓,聊送斜陽三弄。”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今宵燈下彈三弄,可使遊魚出聽無?” 明 無名氏 《玉環記·臯谒延賞》:“緑階隔斷火雲峰,一曲瑤琴三弄。”
“三弄”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音樂結構
“三弄”指同一段主旋律在古琴的不同徽位上以泛音形式重複演奏三次,分别對應上準、中準、下準三個音區。這種技法通過音高變化,模拟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姿态,象征堅韌不屈的品格。
曆史淵源
該曲最早為東晉桓伊創作的笛曲,後改編為琴曲,收錄于《太音補遺》《蕉庵琴譜》等古籍。全曲分十段,通過動靜結合的變奏,表現梅花的高潔與傲骨。
“弄”的含義
此處“弄”指演奏技法,源自漢代樂府記載的笛子“下聲弄、高弄、遊弄”技法,後引申為樂曲的段落。
部分詞典提到“三弄”可作成語,意為“連續三次重複同樣的錯誤”,如:“他再三弄錯流程,被批評後仍不改正。”
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罕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三弄》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用于形容音樂、樂器演奏的技法或者特定的曲調。這個詞經常出現在傳統音樂樂譜或者樂器演奏技巧的描述中。
拆分三弄的部首是弓(gōng),由兩筆書寫完成。
三弄的總筆畫數目是12畫。
據考證,《三弄》最早出現在《周禮·考工記》中,是指樂器演奏技巧中的一種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三弄》逐漸擴展為形容特定的音樂曲調或風格。
在繁體字中,三弄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為「三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弄的形态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依舊保持不變。由于變體繁多,具體的古時寫法很難确定。
1. 今天晚上有一場精彩的三弄演奏會。
2. 這位音樂家以其精湛的三弄技巧而聞名于世。
組詞:三弄曲、三弄調、三弄管、三弄音樂。
近義詞:曲調、調子、旋律。
反義詞:沉悶、單調、平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