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損耗敗壞。《詩·大雅·雲漢》:“ 後稷 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 鄭玄 箋:“斁,敗也。” 唐 李華 《吊古戰場文》:“中州耗斁,無世無之。”按,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祀》引《詩》作“耗射”。 陳奂 《詩毛氏傳疏》謂“古射、斁通。其字作斁,其義 毛 當訓厭也。”
(2).耗費,開支。《新唐書·沉既濟傳》:“臣計天下財賦耗斁大者唯二事:一兵資,二官俸。”
“耗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文言文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損耗敗壞
指物質或狀态的逐漸消耗、衰敗。例如:
耗費開支
側重指經濟或資源上的消耗。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
《耗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浪費、揮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耗”,右邊的部首是“斁”。
“耗”字的部首是“耳”,它的筆畫數為6;“斁”字的部首是“攵”,它的筆畫數為6。
《耗斁》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古文經典之一的《尚書》中。它用來描述人們過度消耗或浪費資源的行為。
《耗斁》的繁體字為“耗斁”,拆分部首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耗字的寫法略有差異。其舊時寫法中,“耒”旁放在“耳”字的上方,表示農田耕種的意思,強調了勞作和耗費的概念。
1、他的揮霍浪費導緻他陷入了財務危機。
2、過度的消費和浪費會耗斁社會資源。
耗費、斁喪、斁殺、揮霍浪費。
揮霍、浪費、耗損、耗用。
節約、保存、節儉、節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