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克己的意思、克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克己的解釋

[reasonable] 舊時商店自稱價錢公道,不多賺錢

要價特别克己

詳細解釋

(1).謂克制私欲,嚴以律己。《漢書·王嘉傳》:“ 孝文皇帝 欲起露臺,重百金之費,克己不作。” 唐 韓愈 《賀太陽不虧狀》:“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誠發於中,災銷於上。”《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他如此一想,早把從前作女兒時節的行徑,全副丢開,卻事事克己,步步虛心的作起人家。”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真也使人敬仰 俄羅斯 民族的偉大,寬洪,克己,犧牲的精神。”參見“ 克己復禮 ”。

(2).指要價低。 老舍 《四世同堂》二:“在他的職業上,他永遠極盡心,而且要錢特别克己。”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二:“ 張科長 ,你是内行,一看就曉得估價克己不克己,小號一向抱薄利多銷主義的,對老區同志,尤其要克己。”


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後漢書·陳寔傳》:“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剋己反善。”《北史·魏紀上》:“去春小旱,東作不茂,憂勤剋己,祈請靈祇。”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生還真可喜,剋己自懲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克己”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自我約束來達到道德或行為上的規範。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文化應用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克”在古漢語中意為“戰勝、抑制”,《漢語大詞典》指出其甲骨文字形像人躬身以肩擔物,引申為承擔、克服;“己”指代自身。二字組合為“克己”,最早見于《論語·顔淵》的“克己複禮為仁”,強調以道德标準約束個人欲望,恢複禮制秩序。現代漢語中,“克己”泛指對私欲、情緒或行為的主動節制,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克制自己的私心,嚴格要求自己”。

二、儒家思想中的哲學意涵

在儒家體系中,“克己”是修身的重要方法論。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主張通過每日自省消除與“天理”相悖的私欲。這一思想在當代倫理學中仍具指導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将其解讀為“建立道德自律的基礎實踐”。

三、現代社會的應用延伸

現代心理學将“克己”與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概念關聯,指個體為實現長期目标而控制即時沖動的能力。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克己能力與個人成就呈顯著正相關。日常語境中,“克己奉公”“克己慎行”等成語廣泛應用于描述職業道德與行為準則,《現代漢語成語詞典》特别強調其在公共事務領域的實踐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克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è jǐ,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理解:

一、核心含義

  1. 克制私欲,嚴于律己
    指通過約束自身欲望和行為,達到道德或精神上的自律。例如《漢書·王嘉傳》記載漢文帝為節省開支“克己不作”露台,體現自我約束。孔子提出的“克己複禮”也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回歸禮制規範。

  2. 節儉儉省
    如“自奉克己”表示生活節儉,常用于描述簡樸的生活方式。

二、延伸用法

  1. 舊時商業用語
    商家自稱定價公道、利潤微薄,例如“要價特别克己”,強調交易中的誠信與讓利。

三、文化淵源

  1. 儒家倫理思想
    作為儒家重要修養方法,“克己”被視為實現“仁”的前提,通過克制私利、遵循禮制,達到道德完善。唐代韓愈也曾以“克己修身”勸谏君主。

四、應用示例

“克己”既包含個人修養的哲學内涵,也涉及具體的社會行為準則,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多層意義。如需更全面考證,可參考《漢典》《漢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絶編者案缽盂不避湯火長條子黜羨遺華湊助竄逐淡水湖鵰鞍雕攰督催法城燔香頂禮泛宅浮家墳碑服過複寫郭索故疏古制惑着漸涵賤淩徼功井底之蛙繼日峻阪六行溜水龍塗龍襄霾晶梅花約命臣楠木南史鋪馬乳姐桑柘山坡地山屹塔燒鍊剩下懾聳士馬四擊私閑孫悟空貪褊痰火田坡鐵闆拖扯讬咎脫口誣飾無厭足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