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峻坂 ”。陡坡。《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晉 潘嶽 《金谷集作詩》:“迴谿縈曲阻,峻阪路威夷。”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當峻坂走丸之勢,所至必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時暮色将至,始以為既渡即有托宿之處,而荒崖峻坂,絶無一人,登陟不已。”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一是稿件,大約開初是不困難的,但後必漸少,投稿又常常不能用,其時編輯者就如推車上峻坂,前進難,放手亦難。”
“峻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陡坡或險峻的山坡,形容山勢陡峭、坡度極大。其中“峻”強調山的高聳險要,“阪”則指斜坡或山坡,組合後突出地勢的險峻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或《玉壺清話》等文獻來源。
《峻阪》指的是陡峭的山和坡地,形容山勢險峻、地勢陡峭。
《峻阪》的拆分部首是“山”和“阜”,部首是指漢字中具有相同或類似意義的漢字歸為一類的分類
《峻阪》的部首“山”表示與山有關,部首“阜”表示與土地有關。
《峻阪》的部首“山”的偏旁是“丿”和“乚”,部首“阜”的偏旁是“阜”和“阝”。偏旁是指漢字中構成複雜字形的基本構件。
《峻阪》的總筆畫數為19,總筆畫數是指漢字中構成該漢字所需的筆畫的總和。
《峻阪》的來源是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人們用畫符記錄事物,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不斷演變,并逐漸固定下來。峻阪的字形最早見于古籍《爾雅》,後來逐漸流傳開來。
《峻阪》的繁體字形為「峻阪」。
古時候《峻阪》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有所不同,字形稍有差異,但整體意思相同。
1. 這座山峰非常險峻,是一座真正的《峻阪》。
2. 那塊地勢崎岖的土地如同一片《峻阪》,不適合農作物的種植。
1. 峻峭:形容山勢陡峭或人的性格剛烈。
2. 高峻:形容山勢高大雄偉。
1. 陡峭
2. 險峻
3. 高峻
1. 平坦
2. 緩坡
3. 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