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失去光耀。 唐 劉禹錫 《因論·儆舟》:“景霾晶而莫進,風異響而遄止。”
“霾晶”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古代文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基本詞義
指失去光耀或光輝暗淡的狀态。該詞由“霾”(空氣中懸浮大量微粒導緻的混濁現象)和“晶”(光亮、透明)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晶體的光輝被遮蔽”。
出處與用法
唐代劉禹錫在《因論·儆舟》中寫道:“景霾晶而莫進,風異響而遄止。”此處“霾晶”形容光線被遮蔽、景象晦暗的情景,帶有自然現象與文學意境結合的特點。
現代語境擴展
現代使用中,“霾晶”更多用于文學或比喻性表達,如描述事物失去原本的光彩,或象征環境、心境等的灰暗狀态。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霾晶是指在霧霾天氣中形成的微小顆粒物,通常指代污染物顆粒物懸浮在空氣中形成的晶狀物質。
霾晶的部首是雨(yǔ)部,由兩個成字旁組成。它的筆畫總數是13畫。
霾晶一詞來源于中國漢字,是由“霾”和“晶”兩個字組成。在繁體漢字中,“霾”保留原有的形狀和意義,“晶”則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霾晶的形狀稍有差異。例如,“霾”可能筆畫更多,或者在部首“雨”上方加上一點等等。而“晶”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今天的空氣中彌漫着許多細小的霾晶。
2. 這些霾晶直接影響了空氣質量。
組詞:霧霾、顆粒物、污染、顆粒狀。
近義詞:霾塵、煙塵、粉塵。
反義詞:晴朗、清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