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桑柘的意思、桑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桑柘的解釋

(1).桑木與柘木。《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無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蠶絲之利,甲於東南,迄今尤盛。” 元 張養浩 《寨兒令·綽然亭獨坐》曲:“楊柳風微,苗稼雲齊,桑柘翠煙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詩:“林邊桑柘好,何地認烽煙。”

(2).指農桑之事。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惟思滌瑕垢,長去事桑柘。” 清 黃宗羲 《鄭蘭生八十壽序》:“先生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桑柘(sāng zh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桑樹與柘樹兩類植物。以下從詞義、文化象征及曆史應用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桑:落葉喬木,葉卵形可飼蠶,果實為桑葚。《漢語大詞典》釋其本義為植物名,古代與農耕文明緊密關聯。
  2. 柘:桑科植物,形似桑樹,樹皮可提取黃色染料(柘黃),木質堅硬。《說文解字》注:“柘,桑屬也。”其葉亦可養蠶,但産量低于桑葉。

    二者常并稱,泛指養蠶所需的樹木資源,如《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


二、文化象征意義

  1. 農耕文明的标志

    桑柘象征古代家庭紡織業根基。《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反映其經濟價值。漢樂府《陌上桑》以采桑場景展現農事活動,印證桑柘在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2. 田園生活的意象

    詩詞中常以“桑柘”代指鄉居生活,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傳遞歸隱自然的意境。


三、曆史應用與文獻佐證

  1. 經濟生産用途
    • 養蠶:桑柘葉為蠶的主要食料。《齊民要術》詳載種桑柘之法:“柘葉飼蠶,絲可作琴瑟弦。”
    • 材用與染料:柘木材質緻密,古代用于制作弓弩(見《考工記》);其樹皮所染“柘黃”為隋唐後帝王袍服專用色。
  2. 生态記載

    北魏《水經注》提及黃河流域“桑柘沃饒”,反映當時植被分布與農業生态。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3. 朱熹. 《詩集傳》對《詩經·豳風·七月》的注解[M]. 中華書局.
  4.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桑柘第四十五》[M]. 農業出版社.
  5.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M]. 中華書局.

(注: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可于權威學術數據庫或圖書館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桑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重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學定義
    指桑木與柘木兩種樹木。

    • 桑木:即常見的桑樹,葉可養蠶,果實為桑葚。
    • 柘木:落葉小喬木,樹皮呈薄片狀剝落,葉卵形或倒卵形,果實為聚花果,成熟時呈橙紅色。其適應性強,耐幹旱瘠薄,常見于山脊石縫中。
  2. 引申含義
    代指農桑之事,即古代與耕種、紡織相關的農業生産活動。如唐代韓愈詩句“長去事桑柘”即用此意。


二、讀音與常見誤讀


三、文化意象

桑柘常見于古詩文中,象征田園風光或農耕生活。例如:


四、擴展說明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學描述,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漢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直入卬頭闊步並稱裁編側塞僝弱朝正成天喘蝡寸陰是惜蹙蹋琱戈諜間反把番假繙纡豐裁格崩工潮過午不食紅苕氣花甲之年極慮钜萬可見度課語訛言轠轳連城價兩面幹部禮券籬喧離坐龍漏美事秘玩内婦拍達磐陀石偏卒譜狀遷曆七佛青雕懃蕲邛枝葺襲繞罔邵瓜聲色不動霜辰水馬束意瑣帏讬躬挽詩未朞未期謂言吳中枭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