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戰勝并有所擄獲。《漢書·武帝紀》:“ 元朔 六年,夏四月, 衛青 復将六将軍絶幕,大克獲。”《周書·莒莊公洛生傳》:“至於攻戰,莫有當其鋒者,是以克獲常冠諸軍。”《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故 朝恩 因麾下數克獲竊以自高。”
俘獲。《後漢書·蓋延傳》:“ 延 等往來要擊 憲 别将於 彭城 、 郯 、 邳 之間,戰或曰數合,頗有剋獲。”《晉書·祖逖傳》:“諸塢主感戴, 胡 中有異謀,輒密以聞,前後剋獲,亦由此也。”《北史·韓雄傳》:“每抄掠 東魏 ,所向剋獲。”
“克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戰勝敵人并有所俘獲,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軍事勝利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段落或例句,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克獲(kè hu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八(bā)和虍(hū)。八是指的“八字形狀的部首”,虍表示的是虎的形狀。克獲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2個和8個。
克獲一詞源于古籍《周易·系辭》中的一句話:“克獲其身,心則解。”克獲在這裡表示克制、戰勝、征服。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戰勝擒獲、克服把握的意思。
克獲在繁體中寫作「剋獲」。
克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基本上八和虍的形狀是保持不變的。因為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有一些變化,如筆畫形狀的調整和筆畫順序的變化,所以寫法可能和現代稍有不同。
1. 戰士們克獲了幾個敵方士兵,使得戰局逆轉。
2. 經過艱苦努力,他克獲了這份工作的機會。
克服、征服、克制、克星
戰勝、擊敗、困擾、克扣
失利、失敗、被征服、被擊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