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萊蕪的意思、萊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萊蕪的解釋

荒蕪。 唐 谷神子 《博異志·閻敬立》:“舊館無人已久, 敬立 誤入之,但訝萊蕪鯁澀。”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附觀濠堂記》:“而茲菴以荒落萊蕪之境,一轉為深覿洞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萊蕪"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結構和語義演變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萊"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作"蔓華也",本指藜科植物;"蕪"會意字,《爾雅》注"草掩地曰蕪",原指土地荒廢生雜草的狀态。二字組合最早見于《詩經·小雅》"田卒污萊",鄭玄箋注"萊者,蕪穢之名",指代未開墾的荒地(參考《漢語大詞典》第9卷)。

二、語義演變

  1. 本義:特指長滿藜草等野生植物的荒田,如《周禮·地官》載"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鄭玄注"萊謂休不耕者"
  2. 引申義:經曆史演變衍生出兩種新義項
    • 借指貧瘠土地,如《齊民要術》"三月榆莢時雨,高地強土可種禾,下田種稻、麻、豆、胡麻、蕪菁、大、小豆"
    • 象征性用法:元代雜劇常用"萊蕪"喻指民生凋敝,如《漢宮秋》"邊塞萊蕪,黎民困苦"

三、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保留雙重語義特征:

  1. 古義遺存: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古詩詞創作,如《中國地名語源辭典》載山東萊蕪市得名即源于古代此地多荒蕪之田
  2. 新語用現象:在生态文學中常作為環境變遷的意象符號,如莫言《紅高粱家族》中"萊蕪地"象征自然與人文的互動關系

(主要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典網"萊""蕪"字條;《十三經注疏》電子文獻庫)

網絡擴展解釋

“萊蕪”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萊蕪”本意為荒蕪,指土地因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例如唐代文獻《博異志》中“萊蕪鯁澀”即形容環境荒涼。

二、作為地名

1. 地理位置與現狀
萊蕪現為山東省濟南市轄區,地處泰山東麓,北緯36°02′-36°33′,東經117°19′-117°58′,總面積約2246平方公裡,2025年人口約137.58萬。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2. 曆史沿革

3. 地名由來(主要學說)

三、現代使用

如今“萊蕪”主要指濟南市轄區,但文學作品中仍保留“荒蕪”的古義(如“萊蕪之境”)。其曆史可追溯至嬴秦發源地,素有“嬴秦祖裡”之稱()。

參考資料擴展

若需更詳細曆史考據,可查閱《水經注》《漢書·地理志》等古籍,或參考、5、12的權威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暗射阿吳伴生杯斝擯僇擯卻賓校嘲駡赤倮穿崩傳訊除毀麤略大箛達業琱鴨彽徊地理對調度外之人販售費錢飛雨風流體付丙丁蓋頭蓋腦丐養槁項還會憨健畫數假眉三道講訓給事中局趣勞瘁零利立談之間貌不驚人冥奧冥錠明早目不識丁甯僚佞譽浦鷗诠注戺庭視同路人水袖泝然坦陳堂皇冠冕檀林彤墀頽陋僓僓駝橐違時賢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