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慎的意思、避慎的詳細解釋
避慎的解釋
應避忌和當心的。 唐 孫思邈 《<千金要方>序》:“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将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裡,服膺取決。”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慎的解釋 慎 è 小心,當心:謹慎。不慎。慎重(恘 )。慎言。慎獨(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 姓。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避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bì shèn(注音:ㄅㄧˋ ㄕㄣˋ)。
- 詞義:指應避忌和當心的事物或行為,強調對某些禁忌或潛在風險的謹慎态度。
2.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序》中,原文為:
“将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裡,服膺取決。”
意為:在調養身體、避忌風險時,若有人擅長此道,即使遠隔千裡也要去請教。
3.用法與語境
- 避:指主動回避、防止(如“避雷針”“避而不談”)。
- 慎:強調小心、慎重(如“謹慎”“慎終如始”)。
組合後,“避慎”多用于描述對禁忌或需警惕之事的雙重态度,既有避讓,又有謹慎。
4.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避慎”,更多以近義詞(如“避諱”“謹慎”)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特定語境(如中醫養生)時,仍可能涉及此詞。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千金要方》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慎這個詞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謹慎避免,注意防備。它的拆分部首是⺝(句首)和⻊(辶部),筆畫數目為11畫。避慎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避的寫法為⾬(火部)和⻏(九刀旁),慎的寫法為⾙(龍部)和⺆(厶旁)。這個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仍保持了詞義的一緻。例如《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慎之哉止之哉”就使用了慎這個詞。避慎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避諱、小心翼翼,它們也有類似的意思。近義詞包括警惕、戒備,反義詞則可以是大意或粗心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