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課鈔的意思、課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課鈔的解釋

稅金。《元史·食貨志五》:“如蒙仍舊改為食鹽,令居民驗戶口多寡,以輸納課鈔,則官民俱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課鈔是元代特有的稅收術語,指以紙币(鈔)形式征收的賦稅,屬于國家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課”本義為考核、征收,《說文解字》釋為“試也”,引申為賦稅(如鹽課、茶課);“鈔”指元代發行的紙币“交鈔”。二字合稱即“以紙币形式課征的稅項”,區别于實物稅(如糧、絹)。元代推行紙币本位制,稅賦多以鈔币結算,故“課鈔”成為主流征收形式。

  2. 曆史制度背景

    元代實行“諸色課稅”制度,課鈔涵蓋商稅、鹽稅、酒醋稅等。據《元史·食貨志》載,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國商課鈔達“四十五萬錠”,鹽課更占財政收入半數。課鈔的推行與元代“鈔法”密切相關,政府通過稅收回籠紙币以維持币值穩定,如《新元史》所述“課稅所入,歲有常額,皆以鈔為本”。

  3. 文獻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定義課鈔為“元時以鈔票征收的賦稅”,并引《元典章·戶部》案例:“江南茶鹽酒醋等課,俱折收至元鈔”。曆史學者陳高華在《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中指出,課鈔制度反映了元代貨币財政的成熟,但過度依賴發鈔彌補赤字,最終導緻通貨膨脹。

延伸知識:課鈔常與“折色”(實物稅折算貨币)并行。如鹽課原納實物,至元十九年後“聽民以鈔輸納”,每引鹽課鈔從30貫漸增至150貫(據《元史·鹽法》)。這一變革加速了貨币流通,也加重了民衆負擔。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課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chāo,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中,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釋義

2.字義分解

3.曆史用例

4.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課鈔”是古代賦稅制度的産物,專指以貨币形式征收的稅金,尤其盛行于元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史》或《金史·食貨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績百谏圖班直刨冰暴诃焙火比衆不同參疑厄紐共和狗仗人勢龜録過瞞橫斷紅帽子觳觫車賈國急不擇言階墀禁口痢樂玩醴酒不設罹難靈德柳棬爐鞴啰唕帽兒光光眇忽鴾鷡囊箧鬧洋洋農科院剖泮強起凄戀渠堨券外覰邊融镕三合三聖砂包深山窮谷石房失氣绶鳥四皓挺立偷雞戲狗頹業往常時腕脫文客吳三桂汙殺象車想到邪乎歇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