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金。《元史·食貨志五》:“如蒙仍舊改為食鹽,令居民驗戶口多寡,以輸納課鈔,則官民俱便。”
“課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chāo,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中,具體含義如下:
總結來看,“課鈔”是古代賦稅制度的産物,專指以貨币形式征收的稅金,尤其盛行于元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史》或《金史·食貨志》等史料。
《課鈔》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用于幫助學生學習和複習的資料或筆記。它可以包括老師講解的重點、作業解析、習題和練習答案等學習内容。
《課鈔》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yán)和“钅”(jīn)。其中,“讠”是指事物與言語有關,而“钅”是指與金屬錢币有關。
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課鈔》分解成五個筆畫。第一個筆畫是“讠”的三筆,第二個筆畫是“钅”的二筆。
《課鈔》這個詞組的來源比較簡單,可以很直接地理解為“課程的筆記”或“課堂上的紙币”。它的含義延伸出來表示輔助學習的各種材料和内容。
《課鈔》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課鈔」。
根據古代對《課鈔》一詞的記載,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如《辭海》中的古代字形是「課鈔」,可以看出“鈔”字和現代的“鈔”字有所不同。
1. 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我的《課鈔》,以備考試之用。
2. 這本《課鈔》非常詳細,涵蓋了所有考試的重要内容。
3. 老師建議我們制作一份自己的《課鈔》,以便更好地複習課程。
1. 課程 2. 筆記 3. 學習 4. 複習 5. 資料 6. 筆記
1. 講義 2. 教材 3. 複習資料 4. 讀本 5. 教輔
1. 純粹的娛樂材料 2. 不相關的信息 3. 非學術性的雜文 4. 非教育性的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