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剖判 ”。
剖泮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剖”與“泮”二字組成,屬于較為古雅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圍繞“分開、分解”展開,具體解析如下:
剖(pōu)
《說文解字》釋為“判也”,本義指用刀分割物體,引申為“剖析、分解”。如《莊子·逍遙遊》中“剖之以為瓢”,即指分割葫蘆。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整理本)。
泮(pàn)
原指古代學宮前的水池(“泮宮”),《說文解字》注“諸侯鄉射之宮,西南為水,東北為牆”。後引申為“融化、分離”,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迨冰未泮”,指冰未融化。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剖泮強調“分解、化開”的動态過程,常見兩種用法:
物理層面的分解
指将物體分割或融化,如古籍中描述“剖泮蚌胎”即剖開蚌殼取珠,或“霜雪剖泮”指冰雪消融。
書證:明代《天工開物·珠玉篇》:“凡珠生蚌腹……剖泮而得光瑩。”
來源:宋應星《天工開物》(商務印書館,1974年影印本)。
抽象意義的解析
引申為對複雜事物的剖析與闡明,如清代學者用以形容“剖泮疑義”,即解析疑難問題。
書證: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凡經中義理,必剖泮其源流。”
來源:戴震《戴震全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
“剖泮”屬同義複合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自然現象或手工操作。唐宋後逐漸轉為學術用語,明清時多見于考據學著作。現代漢語中已被“剖析”“分解”“融化”等詞替代,僅存于特定古籍或仿古文本中。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年修訂版)。
“剖泮:分解;化開。多指剖開物體或解析事理。”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剖泮:剖開。泮,通‘判’,分也。”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2015年修訂版)。
“剖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核心意義
“剖泮”是“剖判”的異體寫法,主要表示“分開、開辟”或“辨别、分析”。例如: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剖泮”可比喻“揭露内幕或真相”,但此用法較為少見,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字義分解
文獻用例
“剖泮”主要用于古籍中,現代漢語中更常見的是“剖判”,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如“開辟天地”或“分析真相”)。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韓非子》《史記》等文獻來源。
安土重遷磅紙北鄙之音舶物不遑稱財斥逐創歷大動脈打行吊裝跌躞躞敦勵梵林發射窗口罘罳綱紀鈎飾還笏漢儀接袂成帷炯鑒扃扃鮆子拒谏康回可嘉克勒斂局漏巵鸾花冥緬蘑菇暮冬扭曲作直晴河三寸雞毛善善從長設鬼沈奧剩餘價值規律神乎其技收回成命樹德務滋水引縮地擡褃湯水他途天下鼎沸鐵軸抟飛頹濫罔兩委折帷扆無下烏焉相孚銷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