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囊笥。古代讀書人多用以裝書籍文稿,故亦借指書籍。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 宋 蘇轼 《遊寶雲寺得唐彥猷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書一絕句因和其韻作兩首送之且歸其書唐氏》之一:“清詩不敢私囊篋,人道黃門有父風。”
(2).袋子與箱子。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赈濟》:“媳婦,你衣衫盡解典,囊篋已罄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官檢所遺囊篋,得松脂戲衣之類。”
"囊箧"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式名詞,由"囊"和"箧"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裝納物品的容器組合。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囊"為皮質或布質的軟袋,多用于隨身攜帶細軟;"箧"則是竹木制成的方形箱盒,常用于存放文書典籍。二字連用泛指儲藏財物的容器,後引申為個人財産的總稱。
從構詞法分析,"囊箧"屬于并列式合成詞,《說文解字注》記載這種構詞方式在先秦文獻中已見雛形。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詞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現代漢語中,"囊箧"主要保留在成語"傾囊倒箧"中,形容竭盡所有。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中屬于丙級詞彙,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唐代以前文獻中"囊"多指錢袋,"箧"側重書籍收納,二者組合後的詞義泛化始于宋代市民經濟發展時期。
“囊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書籍或裝書籍的容器,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義
“囊”指袋子,“箧”指小箱子,合起來泛指古代讀書人存放書籍、文稿的容器。例如《新唐書》提到“書成不可露齎,必貯以囊笥”(此處“囊笥”與“囊箧”同義)。
借代義
因古代書籍常存放于囊箧中,故也借指書籍或文獻。如唐代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中“坐披囊箧,而神交萬古”,即指通過閱讀典籍與古人精神交流。
古籍用例
結構特點
作為并列式複合詞,“囊”與“箧”均屬容器類,組合後強化了“收納”功能,多用于文雅語境,常見于史書、文論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通》《新唐書》等文獻。
綁匪豹頭枕鞭責薄酒沖操寵答疇匹抽沙垂棘除制存劄措措大發雷霆兌悅頓解多壽飛崿非論膚末支離鼓凸合雒河沙世界候物桓伊三弄火箱節粉金蓮燭進掃禁甬箕張髡屯劣丈賂田迷蒙谟範碙砂能始匿怨抛拂佩珠瓢勺批頭棍情僞軀脰榷筦屈曳容覆宂糜神主駛浪失馬亡羊世屯水天一色肅艾糖食特創添換天逸外除烏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