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告子上》:“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後因以“柳棬”泛指用柳條編成的杯、盂之類的容器。《舊唐書·中宗紀》:“幸 臨渭亭 修禊飲,賜羣官柳棬以辟惡。” 宋 範成大 《固城》詩:“柳棬涼罐汲泉遙,味苦仍鹹似海潮。”原注:“﹝ 固城鎮 ﹞水味極惡,用柳作大棬汲井,謂之涼罐。”亦稱“ 柳鑵 ”、“ 柳罐 ”。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葵》:“井,别作桔橰,轆轤,柳鑵,令受一石。” 石聲漢 注:“鑵是汲器,即從井裡汲水出來灌地用的,現在多寫作罐。有些地方,用柳枝編成,輕而易舉,并可免在撞擊中碰破。” 從維熙 《北國草》第七章五:“ 遲大冰 激動得不能自制,竟将絞上來的一柳罐水,神不守舍地又倒回到井裡去了。”
“柳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用柳條編織的容器,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柳棬”指用柳條編成的杯、盂等容器。該詞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的“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意為:你能順着杞柳的本性制作杯盤嗎?),引申為通過順應自然特性制作器物。
用途與形式
文化關聯
柳樹柔韌的特性與古代器物制作的“順應自然”思想相契合,體現了傳統工藝與自然材料的結合。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如唐代修禊儀式中的使用場景),可查看《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柳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其拆分部首為木和禾,分别代表着植物和莊稼。在筆畫上,柳棬共有12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采草齋詩話》。它形容的是柳樹葉子的特殊姿态,婉轉而美麗。
在繁體中文中,柳棬的寫法為柳楓,其中楓字是對棬字的簡化,并沒有改變原本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柳棬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柳字的上部有個“艹”(草字頭),而棬字的部首為“木”。這種古代寫法更加繁瑣,與現代字形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柳棬的例句:
1. 柳棬拂面,如詩如畫。
2. 清風吹過,柳棬搖曳生姿。
3. 春日裡,柳棬婆娑舞動。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柳樹、棬葉、風吹柳絮。
柳棬的近義詞包括柳葉、柳綠。
柳棬的反義詞則是柳樹凋零、柳葉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