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爐韛 ”。火爐鼓風的皮囊。亦借指熔爐。 宋 蘇轼 《和猶子遲贈孫志舉》:“軒裳大爐韛,陶冶一世人。” 元 吳萊 《張氏大樂玄機賦論後題》:“樂工冶卒且深猒其爐鞴鼓鑄之勞。” 清 譚嗣同 《仁學》十:“沖盪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爐鞴鼓之。” 清 趙翼 《石女歌》:“化工爐鞴誰能識,一樣胚胎摶活脫。”
鑪鞴:1.火爐鼓風的皮囊。亦借指熔爐。 唐 施肩吾 《早春遊曲江》詩:“ 羲和 若拟動鑪鞴,先鑄 曲江 千樹紅。” 宋 葉適 《送胡衍道》詩:“衆金鑪鞴合,一匠杗桷分。” 清 馮桂芬 《憶樊居制藝序》:“氣以舉之,神以行之,鑪鞴以鍊之,笙鏞以韻之。”
(2).謂冶煉;鑄造。 明 唐順之 《古鏡歌》:“埋沒土中幾何年,大塊為工再鑪鞴。” 清 馮桂芬 《吳縣學禮器記》:“百材既集,聚衆工於一室而課之。斵者、削者、鑪鞴者、繪畫者、刮摩摶埴者,左右指揮,按圖求合。”
“爐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指古代火爐中用于鼓風的皮囊工具,類似風箱,是冶煉或鑄造時提供風力的裝置。
例如:“火爐鼓風的皮囊,亦借指熔爐”(《和猶子遲贈孫志舉》中蘇轼以“爐韛”比喻陶冶世人的環境)。
引申義
在詩詞中常被用作意象,例如:
類似功能的設備還有“爐櫜”(風箱),見于《管子·揆度》,但“爐鞴”更側重整體冶煉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辭海》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爐鞴(lú bèi),詞義是指爐膛的通風口。拆分部首為火(huǒ)和革(gé),筆畫共計12畫。該詞來源于古代的爐膛,用來指代爐火中的通風口。
在繁體字中,爐鞴的寫法為爐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爐鞴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常用字,上半部分為火,下半部分為貝,表示爐火中的通風口。這種寫法在古代的碑文或經典中經常出現。
以下是幾個使用爐鞴的例句:
1. 爐鞴裡的火焰跳躍着,照亮了整個房間。 2. 爐鞴的通風效果非常好,使得爐膛内的火勢更加旺盛。以下是一些與爐鞴相關的詞語:
組詞:爐膛、爐火、爐子、爐具、鞴口 近義詞:爐嘴、爐眼 反義詞:密閉【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