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课钞的意思、课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课钞的解释

税金。《元史·食货志五》:“如蒙仍旧改为食盐,令居民验户口多寡,以输纳课钞,则官民俱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课钞是元代特有的税收术语,指以纸币(钞)形式征收的赋税,属于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字义溯源

    “课”本义为考核、征收,《说文解字》释为“试也”,引申为赋税(如盐课、茶课);“钞”指元代发行的纸币“交钞”。二字合称即“以纸币形式课征的税项”,区别于实物税(如粮、绢)。元代推行纸币本位制,税赋多以钞币结算,故“课钞”成为主流征收形式。

  2. 历史制度背景

    元代实行“诸色课税”制度,课钞涵盖商税、盐税、酒醋税等。据《元史·食货志》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国商课钞达“四十五万锭”,盐课更占财政收入半数。课钞的推行与元代“钞法”密切相关,政府通过税收回笼纸币以维持币值稳定,如《新元史》所述“课税所入,岁有常额,皆以钞为本”。

  3. 文献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定义课钞为“元时以钞票征收的赋税”,并引《元典章·户部》案例:“江南茶盐酒醋等课,俱折收至元钞”。历史学者陈高华在《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中指出,课钞制度反映了元代货币财政的成熟,但过度依赖发钞弥补赤字,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延伸知识:课钞常与“折色”(实物税折算货币)并行。如盐课原纳实物,至元十九年后“听民以钞输纳”,每引盐课钞从30贯渐增至150贯(据《元史·盐法》)。这一变革加速了货币流通,也加重了民众负担。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课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è chāo,主要用于古代语境中,具体含义如下:

1.基本释义

2.字义分解

3.历史用例

4.相关延伸

总结来看,“课钞”是古代赋税制度的产物,专指以货币形式征收的税金,尤其盛行于元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元史》或《金史·食货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思般般件件犇佚边襕不美不特才德测报潮热充栋盈车词话丛编刺问大弟黮黯倒沫地头钱笃降耳视墦肉凤楼馥馥贵胤劾捕黑云压城城欲摧呼沱饭近御蓟丘急用绝对真理狂涛款空枯耕扩广咙咙捋下卖交情麻纻虐人起膘起材砌叠青逵桡贩子任选瑞雪霏霏若者山木自寇射像止啼屎滚尿流石灰岩失君粟饭螳蜋挑牙料唇体系土壤母质五斗折腰纤蠹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