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金。《元史·食货志五》:“如蒙仍旧改为食盐,令居民验户口多寡,以输纳课钞,则官民俱便。”
“课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è chāo,主要用于古代语境中,具体含义如下:
总结来看,“课钞”是古代赋税制度的产物,专指以货币形式征收的税金,尤其盛行于元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元史》或《金史·食货志》等史料。
《课钞》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用于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的资料或笔记。它可以包括老师讲解的重点、作业解析、习题和练习答案等学习内容。
《课钞》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讠”(yán)和“钅”(jīn)。其中,“讠”是指事物与言语有关,而“钅”是指与金属钱币有关。
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将《课钞》分解成五个笔画。第一个笔画是“讠”的三笔,第二个笔画是“钅”的二笔。
《课钞》这个词组的来源比较简单,可以很直接地理解为“课程的笔记”或“课堂上的纸币”。它的含义延伸出来表示辅助学习的各种材料和内容。
《课钞》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課鈔」。
根据古代对《课钞》一词的记载,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略有差异。如《辞海》中的古代字形是「課鈔」,可以看出“鈔”字和现代的“钞”字有所不同。
1. 我花了很多时间整理我的《课钞》,以备考试之用。
2. 这本《课钞》非常详细,涵盖了所有考试的重要内容。
3. 老师建议我们制作一份自己的《课钞》,以便更好地复习课程。
1. 课程 2. 筆記 3. 学习 4. 复习 5. 资料 6. 笔记
1. 讲义 2. 教材 3. 复习资料 4. 读本 5. 教辅
1. 纯粹的娱乐材料 2. 不相关的信息 3. 非学术性的杂文 4. 非教育性的书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