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啰唕的意思、啰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啰唕的解釋

見“ 囉唣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啰唕”是“啰唣”的異體寫法,兩者讀音和含義相同,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luó zào(注音:ㄌㄨㄛˊ ㄗㄠˋ)

詞義解析:

  1. 騷擾;吵鬧
    指喧鬧、擾亂秩序的行為。

    • 例1:《水浒傳》第二回提到:“這厮們既然大弄,必然早晚要來俺村中啰唣。”
    • 例2: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阻奸》中:“早閉宅門,不許再來啰唣。”
  2. 調戲;糟蹋
    多指言語或行為上的輕佻冒犯,或對事物的破壞。

    • 例1: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描述:“狂生太啰唣矣!”(指調戲女子)
    • 例2:《天雨花》第二十回:“當街啰唣千金女,該當甚麼罪和名。”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常見于明清小說或戲曲中,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注意:
“啰唣”是更常見的标準寫法,而“啰唕”為異體形式,需根據具體文獻選擇對應字形。

網絡擴展解釋二

啰唕的意思

啰唕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或行動遲緩、猶豫不決、反複無常的表現。一個啰唕的人通常會在做決定或交流時遲疑不決,常常重複同一件事情,給人留下了啰唕不休的印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啰唕這個詞由“口”部首和“羅”、“疋”兩個字組成,共有14畫。

來源

啰唕最初來源于粵語中的“loh zoh”,其中“loh”表示“多”、“多餘”的意思,“zoh”表示“說話”。後來逐漸演變為“啰唆”或“啰唕”,傳入普通話并被廣泛使用。

繁體

啰唡(luó)是啰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啰唕這個詞的寫法是參考其音義而形成的。其中,“羅”部分根據發音寫成駱字,表示牛、馬束縛;“疋”字部分表示足迹,引申為鎖鍊、纏繞。因此,在古代寫法中,啰唕常常被寫作“駱疋”。

例句

1. 他啰唆了好半天,最終還是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答複。

2. 她啰唆起來,總是反反複複說同樣的話。

3. 别啰唆啦,快點做決定。

組詞

啰唕性子、啰唕個性、啰唕不休、啰唕話、啰唕慣了

近義詞

羅嗦、絮叨、唠叨、廢話

反義詞

簡潔、幹脆、利落、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