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烦琐苛刻为明察。《庄子·天下》:“君子不为苛察。”《后汉书·鲁恭传》:“州郡好以苛察为政,因此遂盛夏断狱。”《旧唐书·杨恭仁传》:“﹝ 恭仁 ﹞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自古为治,必戒苛察。”
“苛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苛”与“察”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的定义,“苛”指“苛刻、严厉”,“察”指“仔细看、调查”,组合后“苛察”表示“用过于严苛的标准来审视事物或他人”,常含贬义,暗指缺乏包容性的挑剔行为。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刑法志》,原文“吏苛察而诛严”中,“苛察”即形容官吏以琐碎条文过度追究责任的行为,后引申为对细节的过度计较。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评形式主义作风,如《人民日报》曾刊文强调“基层治理需避免苛察之弊,重在实效”。
在语法功能上,该词多作谓语或定语,例如:“管理者若苛察下属的微小失误,易挫伤团队积极性”(谓语用法);“这种苛察的考核标准引发争议”(定语用法)。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特别说明,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口语中常用“挑剔”“较真”等替代表达。
“苛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苛察(拼音:kē chá)指以烦琐苛刻的方式显示精明,强调对人或事物进行过于严格的审查或盘问,不容许丝毫差错。
核心特征
包含两层含义:
古籍出处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管理或审查行为,如:
“苛察”带有贬义色彩,常与“宽厚”对立。例如《旧唐书》提到杨恭仁“不为苛察,戎夏安之”,说明苛察可能引发不安,而宽和更得民心。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词。
拜兴徧布鼈肉伯甸残逼漕河常庸衩衣尘冒冲正床簟箠抶逴越大呼隆当簿大司垫圈吊索定籍地土牒栋桡風煞俯角高步云衢共手古锭刀涵浸汉之季耗惫火轮船活门降典骄淫即目谨涂计然术觉关军帽矩形聚义溘谢联职木画内寝劈破面皮气不公瑞鸟三纲五常桑榆晚景生议书剑恩仇录庶揆四马攒蹄沓乱听事推恩削藩王道蚊思负山小隶邪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