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讒害的意思、讒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讒害的解釋

[slander;frame sb.up] 讒毀迫害

讒害忠良

詳細解釋

用讒言陷害。《後漢書·祭祀志下》:“ 安帝 以讒害大臣,廢太子。”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十:“﹝ 翟汝文 ﹞退復上疏,以為 秦檜 私植黨與,讒害善良。” 郭沫若 《孔雀膽》附錄《<孔雀膽>的故事》:“我想到這 車力特穆爾 分明有诳報軍情及冒功求賞的嫌疑,因此我便定他為讒害 段功 的主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讒害(chán hài)是一個漢語動詞,指通過捏造或散布不實之言惡意陷害他人,使其遭受損害或災禍。該詞由“讒”(誣陷、诽謗)與“害”(使受損傷)複合構成,強調以言語為工具實施傷害的行為本質。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礎釋義與字源

  1. 核心含義

    指用讒言诋毀、構陷他人,緻其蒙受名譽、地位或人身傷害。

    例證

    “讒害忠良”指誣陷忠誠正直之士(《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

  2. 字源解析

    • 讒(chán):從“言”部,本義為诽謗。《說文解字》釋:“讒,谮也”,即暗中進讒言。
    • 害(hài):從“宀”(房屋)從“口”,引申為損傷、禍患。《廣雅》注:“害,傷也”。

二、用法特征

  1. 典型搭配

    • 對象:多用于受害者身份(如“忠臣”“賢能”)。

      :讒害功臣、讒害賢達。

    • 主體:實施者常為“小人”“佞臣”等貶義角色。

      :奸佞讒害。

  2. 語體色彩

    屬書面語,含強烈貶義,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批判性語境,如:

    “嶽飛遭秦桧讒害,含冤而死。”(《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三、文化内涵

  1. 曆史典故

    讒害現象常見于中國史籍,如:

    • 比幹剖心:商纣王聽信讒言殺害忠臣比幹(《史記·殷本紀》)。
    • 屈原投江:楚懷王受靳尚讒害疏遠屈原(《楚辭章句》)。
  2. 社會批判

    儒家典籍強調“遠讒佞”,如《論語·顔淵》載:“浸潤之谮,膚受之愬”,警示讒言危害。唐代白居易《放言》詩亦雲:“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暗諷讒害之難防。


權威文獻參考

  1. 釋義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四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3年。
  2. 文化例證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司馬遷著。
    • 《楚辭補注》,洪興祖撰,中華書局,1983年。
    •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
  3. 文字學依據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 《古文字通假字典》,王輝編,中華書局,2008年。

注:因部分古籍原版無網絡公開鍊接,文獻信息采用出版社權威版本标注。如需電子資源,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查詢相關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讒害”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诽謗、陷害等手段損害他人的名譽或利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釋

  1. 行為特點:
    指用讒言(不實或惡意的言論)陷害他人,常見于政治鬥争、職場競争或人際關系中。例如“讒害忠良”即指誣陷正直的人。

  2. 曆史用例:

    • 《後漢書》記載漢安帝因聽信讒言而廢黜太子。
    • 宋代曾敏行提到秦桧通過結黨營私、讒害善良人士鞏固權力。
    • 郭沫若在《孔雀膽》中描述角色車力特穆爾通過诋毀他人謀取私利。

三、實際應用

四、總結

“讒害”強調通過語言或陰謀損害他人,具有明顯的負面道德評價。其曆史用例和現代語境均指向權力鬥争或人際沖突中的不公行為。需注意與“陷害”“诽謗”等近義詞的細微區别,其核心在于“讒言”的惡意傳播。

别人正在浏覽...

班迎寶花倍世筆劃波鴻不揪不采菜園餐館車币春溟辭役錢寸衷鼎饋地質年代風說偾師貢計館苟從桧宅古龍國醫好學深思黑夜幻聽悔吝悔棋呼吸之間夾闆氣簡帛噍類驕佚冀群絶谷厥貉康世雷風鈴馬靈術呂仙翁昧利木治女相如屏縮乞匄啟蟄雀瓢日參溶洽商秋少款生死苦海駛行收污水深火熱水戲說戒譚説鹈翼通候屯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