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告。《新唐書·德王裕傳》:“帝遷 洛 ,它日謂 蔣玄暉 曰:‘ 德王 ,朕愛子, 全忠 奈何欲殺之?’…… 玄暉 即擿語 全忠 , 全忠 恚。”《新唐書·裴行儉傳》:“ 高宗 将立 武昭儀 , 行儉 以為國家憂從此始,與 長孫無忌 、 禇遂良 祕議。大理 袁公瑜 擿語昭儀母,左除 西州 都督府長史。”
“擿語”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屬于生僻或古漢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單字解析
組合推測
若按“擿”的“揭露”義,則“擿語”可能指揭露性的言論;若按“摘取”義,或指摘錄的話語。但因缺乏明确文獻用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可能誤寫
需确認是否為“谪語”(責備的話)、“謺語”(古語,指誓言)或“讁語”等詞的筆誤。建議核實原詞寫法或提供更多語境。
若您有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可進一步補充以便精準解答。
《擿語》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為“zhí yǔ”,意為犀利而尖刻的言辭或言語。這是一種直接且有力的言辭,通常用于形容言辭或言語具有刺激、刺破或諷刺的效果。
《擿語》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和“言”(言語),表示與手和言語相關。它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擿語》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用以形容王莽的談論方式銳利而且尖刻。從那時起,這個詞開始被用來形容言辭或言語具有尖刻或諷刺的特點。
《擿語》的繁體字為「擿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就《擿語》而言,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扌”和“言”的構造。
1. 他以冷酷的擿語諷刺了那位自大的政治家。
2. 她的擿語毫不客氣地揭露了他的虛僞。
3. 這位演講者用擿語點燃了觀衆的激情。
組詞:拆字、言辭激烈、尖銳批評
近義詞:尖刻的話、譏諷的言辭、尖銳的批評
反義詞:溫和的語言、和善的談話、溫暖的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