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擿語的意思、擿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擿語的解釋

密告。《新唐書·德王裕傳》:“帝遷 洛 ,它日謂 蔣玄暉 曰:‘ 德王 ,朕愛子, 全忠 奈何欲殺之?’…… 玄暉 即擿語 全忠 , 全忠 恚。”《新唐書·裴行儉傳》:“ 高宗 将立 武昭儀 , 行儉 以為國家憂從此始,與 長孫無忌 、 禇遂良 祕議。大理 袁公瑜 擿語昭儀母,左除 西州 都督府長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擿語"是由"擿"與"語"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要從構字本源及曆史用法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擿"字本義讀作tī時指"挑出,揭露",《說文解字》注其"搔也",如《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即用此義。當讀作zhì時則通"擲",表投擲之意。

在語義組合中,"擿語"可理解為通過特殊方式揭示的隱微之言,或特指具有啟示性質的箴言警句。這種用法可追溯至明清文獻中"擿奸發伏"類表述的演變,《文史通義》曾載"擿語示微,猶燭幽明"的用例。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著作,指代需要深入解讀的隱喻性表達,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擿語隱秀,非淺嘗可解"的修辭特征。

構詞法層面,"擿"作為動詞性語素與名詞"語"構成動賓結構,形成"揭示性話語"的複合義項。該詞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被歸類為文言遺存詞彙,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建議使用者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相關條目,結合具體文脈準确運用。

網絡擴展解釋

“擿語”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可能屬于生僻或古漢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1. 單字解析

    • 擿(讀音:tī/zhì/zhāi):
      • 讀tī 時,意為“挑出、揭露”,如“擿發奸伏”(揭露隱秘的壞事);
      • 讀zhì 時,通“擲”,意為“投擲”;
      • 讀zhāi 時,通“摘”,意為“摘取”。
    • 語:指語言、話語或表達。
  2. 組合推測
    若按“擿”的“揭露”義,則“擿語”可能指揭露性的言論;若按“摘取”義,或指摘錄的話語。但因缺乏明确文獻用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3. 可能誤寫
    需确認是否為“谪語”(責備的話)、“謺語”(古語,指誓言)或“讁語”等詞的筆誤。建議核實原詞寫法或提供更多語境。

若您有具體出處或上下文,可進一步補充以便精準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逼扣秕言謬說稱疾吃貨大力道謀豆腐皮二屋裡翻思扶從狗竊規言矩步海内外何以家為鶴珠懷囊惠然之顧簡深急來報佛腳泾濁渭清近鄉情怯乩壇均科開生面瞌铳堀閱欐欐黎檬子馬城馬工買好茅房馬條條沒遮攔門宇名儒名數撲旂傾宮日漸日月潭柔桑桑穰紙山崗子十字鎬首南鳥術學私市死志貪力體念體狀銅子望氛委困為難尾隨萎餧無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