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康了的意思、康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康了的解释

谓落第。《说郛》卷二五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应举忌落字》:“ 柳冕 秀才性多忌讳,应举时……常语安乐为安康。忽闻榜出,急遣僕视之。须臾,僕还。 冕 即迎问曰:‘我得否乎?’僕应曰:‘秀才康了也。’”乐与“落第”之落同音,故讳言之。后因以“康了”作为落第的隐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频居康了之中,则鬚髮之条条可丑;一落 孙山 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康了"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委婉用语,特指科举考试落第(未考中)。它源自宋代的一个典故:据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记载,秀才柳冕应考时忌讳"落"字及其同音字,因"乐"与"落"音近,其仆人为避讳,将报榜时的"安乐"改为"康了",后遂以"康了"代指落第。

详细释义:

  1. 本义:指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2. 引申义:泛指考试、选拔未通过,含委婉避讳之意。
  3. 文化背景:反映古代科举文化中对语言禁忌的重视,通过改字避讳表达对失意的含蓄表达。

权威来源参考:

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文言遗存,今人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或文学作品的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康了”是一个源自古代科举文化的成语,主要含义为“落第”(即科举考试未中)的隐语,其典故和用法如下:


一、词源与典故

  1. 起源背景
    据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应举忌落字》记载,秀才柳冕因忌讳“落”字(与“落第”相关),将日常用语中的“安乐”改为“安康”。某次科举放榜时,他询问仆人自己是否中举,仆人回答:“秀才康了也。”此处以“康了”谐音“落了”,暗指落第。

  2. 谐音避讳
    古代文人因迷信忌讳“落”字,故以“康”代“乐”(乐与“落”同音),通过谐音隐晦表达落榜之意。


二、含义与用法


三、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资料(如)将“康了”解释为“事情解决或恢复健康”,此说法缺乏文献依据,可能与现代词汇混淆。根据古籍记载及权威词典,“康了”应特指“落第”,而非广义的“解决”或“康复”。


四、相关成语拓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遯斋闲览》《聊斋志异》等古籍原文(来源:、2、5)。

别人正在浏览...

鉢昙摩罗伽大宝不知就里常价猖披长世唱诗班缠缅成功率赪盘搭便车兑说惇帅反间之计風流福利腐浊港督格蚤官仓老鼠国民性醢石检刮见亮窖菜家笥巾帼英雄金丝草金甖鸠槃荼居巢狂率类昊连地猛政皿卷默诵驽拙恧然彭泽米评跋帢帽清浄无为轻隽情至意尽秋霜拳打赏赐四华堂对停航通容同食脱然兔头文札伍廷芳仙家酒笑嗤夏秋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