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規條的意思、規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規條的解釋

規章條文。《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衆人也有服的,也有不服的,諠譁鬧嚷起來, 寄華 發出規條,吩咐多要遵繩束,如不伏者,定加鞭笞。” 清 馮桂芬 《汪氏耕蔭義莊記》:“莊法鰥寡孤獨廢疾有養,嫁娶兇葬有助,春關秋賦有贐,擇族之賢者司存之大略,準諸 範氏 ,詳先生所自為規條中。”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于女人》:“一切國家,一切宗教都有許多稀奇古怪的規條,把女人看做一種不吉利的動物,威吓她,使她奴隸般的服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規條是漢語中表示規範性條文或制度性規定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由權威機構或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具體行為準則。從構詞法分析,“規”本義為畫圓的工具(《說文解字》釋為“有法度也”),引申為準則、法度;“條”原指樹木枝條(《說文解字》注“小枝也”),後演變為分項列舉的條目。二者組合形成“規條”一詞,特指系統化的規章細則。

在語義範疇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規條”定義為“規定的條文”,強調其文本化、條目化的特征。該詞多用于描述團體章程(如《中國紅十字會章程》第三章)、行業标準(如《建築施工安全規條》)等成文規範體系,其效力層級通常低于法律法規,但高于口頭約定或習慣做法。

從曆時演變觀察,《漢語大詞典》收錄的“規條”用例可追溯至明代文獻,早期多指宗族禮法(如《朱子家禮》中的祭祀規條),後逐漸擴展至公共管理領域。現代漢語中該詞的典型搭配包括“制定規條”“違反規條”“修訂規條”等,常見于行政管理、機構運作等正式語境。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料庫統計顯示,該詞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為每百萬字12.3次,主要分布于公文、章程及學術論著中。其近義詞“規章”“條例”雖語義相近,但“規條”更側重具體操作層面條款,且多用于非立法機構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

網絡擴展解釋

“規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規章條文,通常指正式制定的規則或條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曆史與文獻引證

3.近義詞與用法

4.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二刻拍案驚奇》等古籍或現代管理類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榜歌寶帛變幾才可吃不服詞客篡畔打滾黨歌地腹訛僻附假格敵共害海法喝倒彩黑黯恨骨狠切呵衛将門虎子降職積候積邪昆岫邈世杪小鳴吠客詺侮内部聯繫泥佛勸土佛逆失爬窩前家後繼歉歉峭崛清奧啟釁榮郁沙時計市券十四行詩世澤铄絕說起曹操,曹操就到樹枝似有如無筍箨搪撐梼昧貼己擿奸發伏提交停兌忘機甕妄念遺大投艱五賢斜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