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 杞國 。因《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有“ 杞桓公 來朝,用夷禮”語,故稱。 宋 蘇轼 《和陶示周掾祖謝》:“邦風方 杞 夷,廟貌猶 殷 因。”
“杞夷”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杞夷”指古代杞國,該名稱的由來與《左傳·僖公二十七年》的記載相關。原文提到“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意為杞國君主在朝見時采用夷族的禮儀,故被稱為“杞夷”。
曆史背景
杞國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位于今河南杞縣。因地理位置接近東夷族群,其文化習俗受夷族影響較深。春秋時期,杞國因采用夷禮而被中原諸國視為“夷”,體現了當時中原與周邊族群的文化差異。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和陶示周掾祖謝》中寫道:“邦風方杞夷,廟貌猶殷因”,借“杞夷”暗喻文化混雜的現象。
需注意“杞夷”與成語“杞人憂天”的區别:
“杞夷”是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稱謂,反映古代族群與文化交融的現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及蘇轼詩文等原始文獻。
杞夷,古漢語詞語,意為杞人。指古代中國曆史上的杞國人民。
杞夷的字形由木部和義部組成,拆分部首為木,筆畫數為8畫。
杞夷這個詞來源于《史記·鄒忌讓書》,其中記載了鄒忌讓給齊國的一封信,信中寫到:“使千辛萬苦之地及君千裡之外,野無遺才,傳舍往來,一見相知。何者?杞人也。”從而形成了杞夷這一稱呼。
繁體字為桂夷。
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杞邑,讀音為qǐ yì。
1. 鄒忌讓書中提到了杞夷的賢能之輩。
2. 杞夷在古代中國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杞夷沒有特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近義詞包括杞人、杞國人。
反義詞為非杞夷、非杞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