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觀太學。——《後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于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國學。我國古代設于京城的最高學府。 西周 已有太學之名。 漢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 西漢 置太學之始。 東漢 太學大為發展, 順帝 時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質帝 時,太學生達三萬人。 魏 晉 到 明 清 ,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但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漢書·武帝紀》:“興太學,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貢入太學肄業。”參見“ 大3學 ”。
太學是中國古代由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其含義和發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太學是古代中央官學體系的核心機構,主要傳授儒家經典,旨在為國家培養官員和學者。其名稱始于西周,但作為制度化的教育機構則形成于漢代。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代太學思維導圖或百科詞條。
太學是指古代中國的國家教育機構,為培養人才和進行學術研究所設立的學校。
太學的部首是夨(dāo),筆畫數為25。
太學最早是指漢朝的國子監,後來成為各朝代的教育機構名稱。
太學(繁體字)
太學的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相似。
1. 古代太學是士人學習的地方。
2. 國子監是唐朝設置的太學。
1. 太學生
2. 太學堂
3. 太學士
國子學、國子監
私塾、家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