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亢暵的意思、亢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亢暵的解釋

旱災。《續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二年》:“用法輕重如是,亢暵之咎,殆不虛發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亢暵(kàng hà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亢”和“暵”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極度幹旱的氣候狀況。以下從字形、字義及文獻用例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亢(kàng)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人頸也”,即脖頸,後引申為“高”“極”“過度”之意。
    • 引申義:在氣象語境中強調“過度”“極端”,如“亢旱”指大旱。

      來源:《說文解字注》

  2. 暵(hàn)

    • 本義:日光曝曬使幹燥。《說文解字》載:“暵,幹也。耕暴田曰暵。”
    • 特指:幹旱或土地幹裂的狀态,如《詩經·大雅·雲漢》有“旱既大甚,滌滌山川”之句(“滌滌”即“暵”的形容)。

      來源:《康熙字典》


二、複合詞“亢暵”的語義


三、文獻例證與權威引用

  1. 《詩經·大雅·雲漢》

    “旱既大甚,蘊隆蟲蟲。”

    此詩描述周宣王時大旱,雖未直接用“亢暵”,但“蘊隆”指熱氣郁積,“蟲蟲”即熱氣蒸騰,與“亢暵”義近。

    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點擊查看原文

  2. 《宋史·五行志》(卷六十七)

    “紹興五年,夏,亢暵,江東、湖南尤甚。”

    明确記載南宋時期因亢暵導緻的區域性旱災。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原文鍊接

  3. 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釋“暵”為“日幹也”,并注:“亢暵者,陽亢不雨,地氣暵燥。”

    來源:國學大師網(參考鍊接


四、現代使用與相關詞彙


“亢暵”作為古漢語氣象詞彙,承載着農耕文明對自然災異的具象描述,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字形演變、經典文獻及曆史語境綜合考據。現代研究可參考《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傳統辭書,并結合正史災異志深化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亢暵”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旱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三、注意可能的混淆

部分網頁(如)提到“形容人的氣勢威猛”,這可能是對“亢”字單獨含義的誤用。實際上,“亢暵”一詞專指旱災,不用于形容人物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近義詞(如“亢旱”)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和中的擴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宣帽倍畔貝裘不顧死活插狀宸輿觸目如故蠢迪檢柙黜升蔥郁錯用道性點定兜巾短縮發薪菲薇飛旋鳳閣舍人賦事幹酪龜屋國廪還退花腔腰鼓椒椒教馴佳俠解腕獍枭九川科杖孔疏連章累牍栗尾明密名聞遐迩驽頓朋邪千裡急喬坐衙生毋相見,死毋相哭蜃器霜凍屬曹順候豎議絲線泰山刻石騰跚天定跳浮土精脫離望風而走王碼逶陀圩子憲烏